個體的自由與平等,集體的尊重與法治,
種種立基在個人主義之下的理念,
真的是我們永恆追求的不變價值嗎?
如果是的話,為何在今時今日,
看似已經達到前述標準的情境中,
不時的還有為數不少的人們,
緬懷著往昔的舊時光,
諸如日據時代、抑或是更早期的農業社會。
那種"強社會、弱個人"的操作模式,
以極小化個人權利的做法,去成就社會集體的安全網絡,
透過相互間的監督與批判,
力求讓個人的行為準則,服膺在無形的道德制約之下。
一旦逾越了道德所劃定的界線,
排山倒海的譴責聲浪,將永遠的跟隨著自己與周遭親友,
利用著人性當中的恐懼,
讓個人始終遵循著約定俗成的規則行事,
絲毫莫敢挑戰雷池一步。
假若說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防線,
代表著當社會從過往人治色彩濃郁的道德規則,
變遷至法治為主的剛性體系後,
就為人處世標準而言,其實呈現的是一種倒退的發展。
儘管許多人還是以過往的道德判準來審度當下法治的社會,諸如:
@對於犯下殺人行徑的嫌疑犯,經常可見義憤填膺的親友或鄉民,
硬是堵到了地檢署,準備給加害者來個迎頭痛擊,
這是過往道德主導才會發生、類似於"洗門風"的制裁。
而現行的法律制度,基於保障尚未審理定讞的當事人,
可能以頭戴安全帽、檢警層層戒護的方式,來突破民眾的包圍,
給予人們一種警方只會保護壞人的印象,
但這卻是法治所應有的態度。
@對加害者的親友們,舉著正義大旗的鄉民們往往也未曾放過,
藉由人肉搜索的方式,將一干人等的個資公諸於世,
以一種準抄家滅族的手段,
務必要讓加害當事人嘗嘗親友飽受威脅的痛苦。
將以眼還眼具體化,讓其個人不僅得面對法律的制裁,
還得一輩子承受著來自親情方面的鄙視,
顯然,這是立基在過往道德審判的加強版。
但對於這種私法制裁,法律卻往往以人權的理由,
認為犯罪行徑應當止於當事人,罪不該再延伸至他人身上,
藉此否定了道德連坐的正當性。
類似的案例,近來可說是屢見不鮮,
其中,肉圓爸遭鄉民包圍、逼吃炒辣椒的事件最是轟動,
或許有許多人對於當日到場的人士的動機有所質疑,
但顯然與法律拿他沒皮條相比,
最終致使他出面道歉的,還是立基在道德的集體譴責。
基此,究竟哪個社會制度更具有捍衛集體安全的效果,
或許可說是各有所長的。
(就像老一輩的人們,總喜歡談論日據時代治安的良善,
但那樣的安全感,卻是建立在寧殺錯不放過的恐懼之下,
值不值得,顯然有著個體與集體方面的解讀差異。)
往昔道德制約的謬誤,在於將莫須有的罪名,
硬是透過集體歧視的做法,加諸到了犯罪者周遭的親人身上。
擺明了是清白之身的人,為何還需要在連坐處分的陰霾下,
面對來自各方鄙視的眼光,並且貼上了等同於嫌疑犯的標籤呢?
從個人主義的觀點來看,這自然是再荒謬也不過的傳統觀念壓迫,
但倘若循著傳統建構的理路解析,這種看似準霸凌的行徑,
背後的出發點,其實是希冀透過一種集體恐懼下的相互箝制,
來確保每個人得以循著道德規則行事,而不存有逾矩的想法。
畢竟一旦周遭的相關人等犯了事,罪則將不會僅止於制裁當事人,
其他人亦將因此而陷落到飽受歧視的煉獄,
據此讓彼此說甚麼也得憑藉著情感的力量,
把行為偏差者重新拉回到正軌之上。
這樣的制裁體系,倘若能夠搭配道德良序的思維,
確實得以構成一楨相當有效的社會安全網絡;
唯可惜的是,道德未具文的不確定性,
加上集體歧視的後果往往相當慘烈,
致使個人權益恐遭遇嚴重侵害,才讓人們開始思索法治的重要性,
社會安全模式,從而始由道德過渡到以法律為基準的體系。
儘管如此,諸如此類的歧視消失了嗎?
若大家以為訂定相關的平等法,就可以從此消弭人際關係間的歧視,
那未免也實在太過天真了吧!
就好似求職現場一般,"性別平等法"早有明文規定,
該對求職者的性別、年齡、身材等特徵,做一視同仁的對待。
但說歸說,做歸做,
真正做到平等的,只不過是將求職啟示中的相關特徵刪除,
到了面試的階段,事實上錄取與否,根本還是與這些特徵大有關係,
顯然歧視從表象轉入內心,回到了面試官的自由心證,
難道就不叫做歧視了麼?無疑是自欺欺人的表現。
又或以本片的主角武島直貴為例,
因為有個犯下殺人罪的哥哥,引致於在求職上老是不順遂。
這與司法檢警圈的升遷潛規則相仿,
據聞只要親友曾有過重大犯罪紀錄者,幾乎等同於和升遷管道絕緣。
顯見即便社會再怎麼倡議公平,個人口中再怎麼訴說平等,
心中那把審度他人的尺,終究還是免不了以有色眼光,
來分野著陌生人群中的善與惡、是與非。
既是如此,又何必加諸那麼多偽善的詞藻呢?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改編自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信"(手紙),
敘述父母早逝、哥哥武島剛志為照料一家生活所需,
鋌而走險的入屋行竊,卻不慎殺死了回家的屋主,遭到判處殺人罪入獄。
弟弟直貴則因著哥哥的刑責,從小飽受旁人異樣的眼光,
在求職道路上始終無法順遂,就連女友在聽聞自己的家世後,也選擇敬而遠之。
入獄期間,兄弟之間一直維持著書信往來,
但直貴為了不讓哥哥操心,總是以開朗樂觀的口吻,
向哥哥報平安,隱藏著自己遭到唾棄的痛楚感受。
後來,在經過妻女遭到他人襲擊的事件後,
加害者的父母前來尋求原諒,這才讓他深刻的體悟到:
錯了就是錯了,永遠都不可能奢談原諒。
總以為不去面對、正視問題的存在,
就能夠讓事件淡忘與消失,但顯然那都只是自欺欺人的行為;
沒能讓做錯的當事人,同樣感受著周遭親友受到鄙視的痛苦,
只是一種姑息養奸,讓他無法從痛楚領悟到做錯事的譴責。
心念一轉,讓直貴選擇將成長的所有經歷一次道出,
並且從此斷絕與哥哥的關係,不再往來。
就如同對被害者的家屬一般,剛志總是一廂情願的寫信道歉,
總以為只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真心的懺悔,
家屬就可以從中獲得絲毫的救贖與安慰。
事實上,受害的傷痕是一輩子的,
每每想及事件當時的情景,以及加害者殘暴不仁的臉孔,
只會是想一次痛一次,不可能因此選擇原諒或欣慰。
基此,加害人最大的慈悲,
就是坦然的伏法,讓自己從此在世界上消失,
而非一而再、再而三的讓人憶及痛苦不堪的往事,
因為痛苦只會被掩蓋,絕不可能驟然的消逝。
還是不得不佩服東野圭吾在親情、道德與法律之間細緻操作。
回歸到剛志的偷竊現場,他原本有機會成功逃離的,
但卻在乍聽到母親與弟弟皆喜歡的童謠歌曲時,
一時緬懷起三人相互扶持的點滴歲月,恍神之下才誤殺了屋主。
某種程度在其違法的行徑之上,增添幾許親情的元素在其中,
復以其對弟弟未來前途的殷切期待,
讓所做所為更像是為了維繫家庭的幸福而來。
對照著弟弟自顧自的活著、為求生存毅然斬斷彼此兄弟情的作為,
究竟道德中的善惡判準,各該給予著甚麼樣的評價,
違法的哥哥一定萬惡?遭受歧視的弟弟必然良善?
我想恐怕都不是三言兩語所得以釐清的界線吧!
延伸閱讀:相關"東野圭吾"網誌文章:
雪煙追逐 (雪煙チェイス)-東野圭吾--[心硯書評]--雪地快感,讀來冷感
戀愛纜車 (恋のゴンドラ)--當動作巨星成龍扮起愛情小生,是甚麼樣的光景呢?
真夏方程式:破案天才伽利略 --側重親情倫理論述,神探丰采略顯失色
[心硯影評]麒麟之翼 新參者劇場版---溝通與了解的知易行難
新參者SP 沉睡的森林--"無心一擊"的禪意--[心硯影評][2014冬季日劇]
人魚沉睡的家 (人魚の眠る家)--[心硯書評]--愛你,直到靈魂逝去的那一霎那
天空之蜂:核爆8小時(天空の蜂)--[心硯影評]--為了自私冷漠的社會,值得嗎?
解憂雜貨店(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客觀環境的物換星移,不變的,始終是親情的篤真
我殺了他--東野圭吾--[心硯書評]--回歸本格派,開放式結局的純推理佳作(小雷)
十字屋的小丑 (十字屋敷のピエロ)--[心硯書評]--動態呈現犯罪事件的戲劇敘事手法
使命與心的極限-東野圭吾-(使命と魂のリミット)-[心硯書評]--人性的善惡試煉
以前,我死去的家--[心硯書評]--未知的過去,該是當下人格缺陷的正當理由麼?
白金數據:DNA連續殺人-東野圭吾--[心硯影評]--制度總在金權的籠罩下迷失
杜鵑鳥的蛋是誰的 (カッコウの卵は誰のもの)--[心硯書評]--適才適所的以偏概全
劫持白銀 (雪國之劫;白銀ジャック)-東野圭吾--[心硯影評]--恐嚇行徑下的善惡動機歧異
平行世界的愛情故事 (Parallel World・Love Story)--謊言說了一百遍,自己都信以為真了
嫌疑人X的獻身--[心硯影評]--人生中總有這麼個偶然,讓你覺得值得了一切的付出
虛像的丑角 (虚像の道化師)-東野圭吾-神探伽利略--[心硯書評]--物理與心理的絕妙融合
操縱彩虹的少年 (虹を操る少年)-東野圭吾--[心硯書評]--沒有一種生物會像人類那樣拒絕世代交替
解憂雜貨店 (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心硯影評]--用心聆聽,用愛解憂
疾風迴旋曲 (疾風ロンド)-東野圭吾--[心硯影評]--愛,就該大聲的說出來
單戀 (片想い)-東野圭吾--[2017冬季日劇][心硯劇評]--性別認知,是不容河蟹的!
第十年的情人節 (素敵な日本人)-東野圭吾--[心硯書評]--有跡可循才是推理吧!
當時的某人 (あの頃の誰か)-東野圭吾--[心硯書評]--溯源推理始終來自於人性
空洞的十字架 (虚ろな十字架)-東野圭吾--[心硯書評]--殺人良心犯的諸種樣態
新參者完結篇:當祈禱落幕時 (The Crimes That Bind)--逆倫弑親,竟是最真摯的救贖
拉普拉斯的魔女 (Laplace's Witch;ラプラスの魔女)--以恨之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