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高層深夜的一紙新聞稿,匆匆決定了新任閣揆的人事更動,
或許確實有那麼點兒戲,也難免令人有更多的政治聯想.
但既然人事案已經底定,其實大家也不妨對新閣揆有些新的期許,會比較實際點.
新閣揆江宜樺院長是政治系的科班出身,
記得以前碩士班的時候,老師曾經勉勵我們:
人阿,讀甚麼都好,但重要的是要把讀的那個領域搞到精通,那就可以成為專家.
當時老師舉他一個學弟的例子,說著他在高中的時候,就立志要念政治哲學,
最終果然考上台大政治系,現在則是政治哲學的大師.
他口中的這位"大師",正是今天的江宜樺院長.
對於同是鍾愛政治哲學的自己而言,對於他的期許也就更高了.
當然,有很多人對這樣的人事案提出質疑:
認為現在國家不是要拼經濟麼?找個政治哲學背景的閣揆要做甚麼,
加上其他各部會人事案,大多也非財經背景出身,
更令人對於新內閣的前途,感到相當的憂慮.
我覺得呢...專才自然有專才的優點,
但專才更大的缺點,便在於往往深陷在自己專業的領域而無法自拔.
舉些最簡單的例子,便可知曉:
近來在閱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的著作
"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The Price of Inequality)中,
便提到經濟學家往往只注重到解決經濟面向的問題:
如全球化能夠在比較利益的情況下,誘發出最大的生產效率...
國家降稅的政策得以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以利於當地建設...
然而,他們往往沒有考量到來自於其他面向的流弊:
如全球化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與節約了成本,
但卻無視於其所帶來產業流出國家的失業率所衍生的社會成本.
又或降稅確實讓資本流入,但流入並非用於當地的軟硬體建設,
而是進入了金融體系的投機遊戲中,反導致金融體制的不穩定...
所以說,或許國家當前的問題在於經濟,
但經濟問題卻存在著多面向的盤根錯節,
若單憑所謂的經濟專才,往往可能出現顧此失彼的窘況.
這就好像我經常覺得,台灣的奸商之所以越來越多,
泰半與近十幾年來EMBA課程的熱門脫不了關係,
畢竟當商人們彼此相互切磋成"精"之後,
往往也就從投資轉變為投機的思維了...
基此,我覺得江院長所提出的"通才觀點"挺好的,
倘若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維國家根本的難題,
並且用哲學本於人類關懷的角度去關照社會,
相信應該會有更不一樣的嶄新氣象才是.
當然,這是我的期許,
本著的,不只是基於一個同為政治人的鼓勵,
更多的,是來自一個小小國民殷切的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