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形而上的善?
一種超乎在理性計算以上的善?
這是自古以來哲學家們一直希冀去解答的疑問.
那種由個人身分所賦予,自發性的去從事良善行為的情境,
是不是真的可能存在於人類的世界中呢?
性質上有點類似於電影蜘蛛人的叔叔告訴他的經典對白:"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當您被賦予社會中某個重要角色,甚至是他者生命掌握在自己位處的身分時,
摒除了利害算計的理性抉擇,您還會願意毫無保留的燃燒自己,
全然奉獻一己的稟賦,去照亮他人嗎?
這是東野圭吾於本書中所設定的論述命題,藉由一樁錯綜複雜的醫院恐嚇案,
去勾勒出該命題正反激盪的場域,人性批判與反思的意味濃厚.
以下有點爆雷(已經儘量不涉及情節...),閱讀前請三思...
小說中分別以警察,醫師,以及汽車製造商三個角色,
述說著當工作面臨到他者的生命安危時,
利潤與情感在其中,起到著甚麼樣的角色?
又當中基於職務所賦予的使命,又如何影響著一己的作為呢?
以醫師為例,當其手術的病患是垂垂老矣,百病叢生的長者時,
事實上是存在著太多以併發症為由宣告手術失敗,
而無須使其全力以赴的正當性,但醫師會因此而不盡心盡力嗎?
又若患者如果是醫師的情敵,甚至是存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人,
當其躺在手術台上,一個合理化的失誤,即可要其性命的當口,
他還能夠秉持著醫師的救人天職嗎?
顯然的,這是個捫心自問的試煉,
相信除了當事人自己之外,沒人能說得準.
但基於個人對人性的忖度,東野圭吾的解讀是傾向於光明的看待之.
其認為"使命"與"自責"等內自省的態度,始終都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於是乎,當您擔綱了社會中足以影響他人安危的位置時,
務必都會盡力的做好位置所賦予給一己的使命,
絲毫不該有任何懈怠的情況出現.
又若當無預期的意外出現時,自己心下也必然會感覺到愧疚之意,
而心懷任何足以彌補過錯的作為浮現.
正因為如此,在故事中,即便病患明知與執刀醫師間存有著無可化解的恩怨,
其始終願意欣然的相信,醫師會給予他最妥適的治療.
那是出於人際間的一種信任感,也正是當今社會中,所最匱乏的道德資本所在.
您不妨可以想像一下,在台灣社會中,倘若出現這麼個個案:
一位醫師執行成功率頗高的手術失敗,之後調查其與病患的關係,
發現彼此有著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的恩怨時,
大家會怎麼去評價那位醫師呢?
會認為他已經盡力了嗎?還是導向這肯定是公報私仇呢?
您的答案,取決於您對於台灣社會的人文認知,
依我看,負面的解讀居多吧!甚或如果兩位當事人是知名人物的話,
大概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談話性節目,又有素材得以好好大放厥詞一番囉!
另外,小說中還點出一個頗值得探討的議題,也就是"法外罪責"的認知:
故事中,一位瀕臨死亡的患者,因著前方車輛因故壅塞,
擋住了救護車的去路,使其錯過了黃金救援時間而死亡.
則那輛車的駕駛,乃至於製造車輛的廠商,有著甚麼樣的罪過呢?
就法律上而言,著重的必須是事件關聯性,因而認定無罪是極其正常的,
但對當事人的親屬來說,那種無以復加的惋惜感,
往往便會將其推向無限上綱的深淵,
希冀對所有促其死亡的因子,進行一致性的仇恨毀滅.
這種悖離於法治範疇的遷怒,坦白說,在當下的社會中,
還真是屢見不鮮,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只是期待大家靜下心來思考:
法律或許確實有其侷限性,無法兼顧到每個人恩怨情仇的方方面面,
但法律無疑的也是社會集體所能夠接受的善惡評論公約數,
徒然的按著個人的尺度,去進行超越法律之外的私法制裁,
是否真的合宜?又否對於社會的良序造成傷害?
其實都該是在付諸作為時,所該去思考與衡量的...
延伸閱讀:相關"東野圭吾"網誌文章:
真夏方程式:破案天才伽利略 --側重親情倫理論述,神探丰采略顯失色
[心硯影評]麒麟之翼 新參者劇場版---溝通與了解的知易行難
新參者SP 沉睡的森林--"無心一擊"的禪意--[心硯影評][2014冬季日劇]
人魚沉睡的家 (人魚の眠る家)--[心硯書評]--愛你,直到靈魂逝去的那一霎那
天空之蜂:核爆8小時(天空の蜂)--[心硯影評]--為了自私冷漠的社會,值得嗎?
解憂雜貨店(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客觀環境的物換星移,不變的,始終是親情的篤真
我殺了他--東野圭吾--[心硯書評]--回歸本格派,開放式結局的純推理佳作(小雷)
十字屋的小丑 (十字屋敷のピエロ)--[心硯書評]--動態呈現犯罪事件的戲劇敘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