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殺2歲童只判13年 狠男關6年可假釋--YouTube
今日蘋果日報頭條"虐殺2歲童只判13年 狠男關6年可假釋",
講述去年初發生在雲林縣元長鄉的一樁女童袋屍案,
嫌犯李易哲因受不了同居女友的2歲女兒哭鬧,
多次綑綁毆打,用硬鞋底敲頭,最後在攝氏十三度低溫下淋冷水致死後棄屍.
洋娃娃童屍母男友虐殺--蘋果日報 20140129--YouTube
但一審法官卻認為:兇嫌僅僅是因女童哭鬧,無視女童年僅2歲,就以毆打,綑綁凌虐,
卻沒有致她於死的動機,又女童生母也證實,施虐沖冷水後女童昏迷不醒,李男曾試圖急救,
故認定沒有殺人犯意,僅以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傷害致死罪,遺棄屍體罪,合併判刑13年6個月.
判決消失傳開後,引發不小的爭議...
但這爭議似乎也不是第一次了...或只能說,在台灣要判死刑,還真是很拼...
歸納法官在許多殺人案中不判死的理由,
主要都以"事後有無悔意"與"是否殺人故意",
來評估兇嫌是否有教化之可能,而只要有教化的可能,幾乎都不會判死.
但很可笑的是,"有無悔意"與"殺人故意",
基本上都是一種心理狀態上的衡量,這種衡量往往流於自由心證,
怎料"人心難料",兇嫌往往"居心叵測"的前提下,
用這樣的動機論來評斷是否判死,是否過於一廂情願了些呢?
對受害者個人與其家屬而言,
管你兇嫌有無悔意,又是不是故意殺人,
都改變不了被害者已被兇嫌害死的結果,而這結果所帶給家屬們的哀傷,
並不會因為兇嫌的動機純正,而有所程度上的絲毫欣慰.
是故,為何法律總是不能多站在被害者一方進行設想呢?
為何總是竭盡全力的,設法為加害者減輕罪責呢?我個人實在很難以理解...
道德與法律,同樣都是規範社會的價值體系,
唯不同的是:道德審視的是內在的人心,而法律則端賴外在的行為而定.
法律之所以比起道德體系要更加堅若磐石,
就在於它仰賴的不是不可測的人心,而僅僅就其做出來的行為進行準量化性的懲罰;
這種刑罰,本來有著一定的制式標準可循,讓做多少惡事的人,就能給予多少的制裁.
但很可惜的,經過當代一堆書沒唸通,引致於狗屁不通的人權專家帶風向後,
"堅若磐石"的法律,被摻入了許多"以卵擊石"的道德思維,
讓原本可茲作為社會正義最終防線的法律,也就從此變了調.
諸如"有無悔意","是否殺人故意","有無教化可能"....
這一些審度,基本上都不是法律,而是訴諸於心證的道德,
當道德進入法律體系,當慈悲瀰漫法庭當中,
這樣的法律,還能夠帶給人民多少的保障,我個人非常非常的存疑.
延伸閱讀: 相關"廢死議題"的文章:
鄭捷一審判4個死刑,另判144年6月徒刑--感謝法官的道德勇氣
鄭捷父母下跪道歉,"盼判兒死刑,速審速決還公道"--大義滅親的是與非
支持廢死者,乃立基在三個不尊重的自由人權爭議上--陳為廷支持廢死,不代表受害家屬都得跟進
台北捷運江子翠站隨機殺人事件--呼籲廢死團體莫再陷入反社會人格的論辯
台北捷運江子翠站鄭捷隨機殺人案--敢問支持廢死的,您們是在捍衛人權?還是維護暴力?
8年殺3人的最高法院生死辯論庭 --- 懇請爭大位的,該就廢死的議題有所表態
殺童魔曾文欽一審無期徒刑 -- 究竟刑法貴在嚇阻,懲罰,或教化呢?
電影--鐵案疑雲(The Life of David Gale)--廢死聯盟的典範
電影--驚悚 (Primal Fear)--精神病患犯罪的社會集體責任觀
電影--藥命關係 (Side effects) --- 心理醫師在犯罪事件中的角色
基於國際人權標準,會適時向總統建議特赦 -- 國情環境之差異懸殊,真有所謂的國際標準麼?
十億追殺令 (稻草之盾;10億懸賞追殺令;藁の楯)--法治社會下無可救藥的惆悵--[心硯影評]
獵捕史奈克 (スナーク狩り)--宮部美幸4周連續SP 第二夜--廢死聯盟的最佳說帖?--[心硯影評]
洪慈庸--"時代力量"立委參選人--支持廢死--鄭性澤,江國慶或許冤,但試問鄭捷冤不冤?--[時事評析]
南投驚傳逆子為保險金殺父母的人倫悲劇--孝道淪喪的時代,人呆才會去保險--[時事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