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電視台.JPG

看著疫情當前,各家廟宇依舊執意舉辦一年一度的遶境活動,

罔顧讓信徒們置於染疫的風險之中,總是令人費解,

心中滿是疑惑「媽祖真有那麼急著出來放風麼?」

然而,在觀賞潔西卡雀絲坦(Jessica Chastain)

榮登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劇作「神聖電視台」後,

就不用懷疑了,一切為的又是「錢」的問題。

 

說實在的,宗教取財模式,與大家習以為常的「傳直銷」,實有87分像。

首先,藉由自我包裝的行銷術,

無論是光鮮亮麗的外顯,抑或是選擇簡樸純潔的極簡風格,

總是得先開創出個人的獨特風格。

繼而在奠定社會知名度後,再開始闡述連自己都未必相信的大道理,

藉由編織良善的大同願景,博取民眾的好感與信任。

最終,關鍵的時刻來了,空有理想、總不能沒有糧草,

這時候就會開始向大眾提出「擋鋃」籲求,

心意不求多、但求有,

截因於聚沙成塔的效應,積少便可成就富可敵國的宗教「產業」。

即便他朝被拆穿西洋鏡,基於信眾個人的損失金額也不大,

泰半不會提出賠償要求,頂多只是幹譙其人沒有道德罷了。

 

儘管如此,「取財」與「斂財」之間,

仍舊存在著差異,端賴其是否「始終如一」。

倘若向社會取財的目的,是透過匯集大眾的資本,

起到「財富重分配」的中介功能,

確實的將金錢澤披到真正需要幫助的黑暗角落,

真誠無欺的扮演「慈善者」的角色,則有著道德上的正當性。

相反的,如果只是把金錢的部分,假慈善之名,

實則只是持續以「品牌化」的策略,強化自我公益形象,

其他資本則用作積累個人或集團的財富之用,

要說這不叫「斂財」,實在也沒有更貼切的形容詞。

縱觀台灣的宗教,哪一種居多呢?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中的電視佈道家譚米菲,無疑完美的詮釋著前述的宗教斂財術。

從小發覺到裝神弄鬼得以獲得眾人目光青睞後,悟出了用宗教吸金的道理。

搭上電視傳媒正值起飛的時機,與丈夫經營起宗教電視台,

頻頻用電話捐款的模式,逐漸壯大自我資本。

夫婦倆毫不避諱的外顯個人的豪奢,

畢竟這恰好是體現「神愛世人」的具體表徵,

試想信徒們所求的,不就是更美好的生活麼?

有個活在雲端上的樣板作為膜拜對象,更會讓人有掏錢不手軟的衝動。

 

無奈,以道德為名的財富如何留得住,

端看那塊信仰的「貞節牌坊」如何不染塵埃。

隨著夫妻兩人貪婪的本性逐漸顯露,用以訴求人們捐獻的誘因也驟然降低,

最終在醜聞纏身的陰霾下,編織的神話一夕崩解,

原先作為彰顯神蹟的奢糜生活,

轉瞬間坐實成為斂財的罪證確鑿,頗讓人不勝唏噓。

 

「宗教就是騙」,對此,我從不懷疑。

然而,演戲就要演全套,既然向信徒販售「心靈商品」,

就得繼續好好經營商品下的「善意謊言」,

讓人們打從心底認為,世間猶有光明與希望。

假若在得逞之後「不演了」,毫不掩飾自我的貪婪本性,

則騙局終有被拆穿的一天。

得失之間,恐怕是這些「宗教產業」們,必須掂量的日常課題。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