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絞殺手.JPG

經典的推理情節中,「戴面具行兇」是經常會出現的設定,

試想,為什麼兇手要戴面具?

因為戴了面具後,當然除了偽裝自己的真實身分外,

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聚焦於「面具」本身,而讓人們忘卻面具下的真相。

畢竟,一旦形象鮮明的連環殺人魔成型,

究竟兇手是誰、是一人或多人、甚或是一種蔚為風潮的殺機

(如開膛手傑克對倫敦風塵女子下手,抑或黃道帶殺手專挑約會情侶殺害等),

都不會有太多人關注。

大眾或只會在意殺人魔抓到與否,

而忽略了深究底下的危機到底解除了沒有,這就是聚焦效應下的闕漏。

 

類似的情事,在國際恐怖組織的戰績宣揚,最為常見。

當恐怖份子幹一票大的之後,與大國之間的公然駁火,形成一種鮮明印象。

此後,舉凡其他同樣想給大國下馬威的組織,

往往會假名那些最惡名昭彰的團體,在世界各地製造恐慌,

而最惡團體為求聲名遠播,索性也懶得澄清,乾脆將所有罪名一攬上身,

宛若到處都有自己的分身,讓以其為名的恐懼更顯猖獗。

大小恐怖組織就這樣的互蒙其利,

以同一個組織為名,各自遂行自我期欲達成的勾當。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本片的故事,就是這麼開展的……

一樁樁女性凶殺案,一致性的採取絞殺手法、以及事後繫上蝴蝶結的儀式感,

讓警方與記者最初認定是連環殺人案。

但隨著案情的抽絲剝繭,卻發覺裏頭似乎存在著差異,

從被害者的條件分析,有偏好對老婦人行兇、也有嗜殺妙齡女子的情況,

讓兇手從一人的假設,拓展到多人模仿。

 

接續著,在逐一比對嫌疑犯與兇案日期後,

卻又詫異的發覺到,當中有為數不少的案件無法吻合,

才驚覺社會瀰漫著仇女風潮可能是背後主因,

許多期欲殺害身旁女性的男士們,為了掩飾自我的罪行,

乾脆就仿效連續殺人魔的手法,

把帳都記在他們身上,藉以讓自己脫罪。

換言之,與其說存在著罪無可逭的魔鬼,其實最大的兇手,

是當時男尊女卑的年代中、男性沙文主義的優勢心態,

當「不服從,就殺害」成為共識,

那股悖離性別平權的歪風,坐實才是最惡的連環殺手。

 

電影最令人激賞的,是演繹著新聞從業人員的鍥而不捨,

從屢屢透過下標來督促警方協同辦案,到以身涉險的積極追查真相,

在在都展現身為新聞人求真本質,足堪作為楷模劇作。

反觀現下的新聞產業,沒有道德勇氣、莫敢監督當政者早已是日常,

更遑論深度還原事件原貌的耐心,

種種力有未逮的稀缺,都讓當代從業者該感到汗顏。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