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開放空間設阻礙 7月起開罰--YouTube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有民眾向平面媒體爆料,指桃園市中壢區「鉑金苑」開放空間,
用設置大門的方式,似乎有那麼點刻意阻隔民眾前往的意味,讓他深感不滿.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許多豪宅與大樓社區,當初在建造的時候,
為了換取容積獎勵,而設置開放空間,理應開放給一般民眾使用.
但實際情況是如何,我想大家走在路上就明瞭了:
不是種些大盆栽擋住開放空間入口;
就是找保全在外頭站崗,風聲鶴唳的嚇阻民眾前往;
更絕的,就乾脆直接建造起社區的鐵門,
大剌剌的將原先承諾開放的空間,據有己有的成為住戶獨享的後花園.
若說先前台北聯開宅住戶的抗爭與無理條件是一種歧視的話,
類似將開放空間私有化的舉措,何嚐不是更為顯明的歧視呢?
儘管守衛振振有詞的宣稱,開放空間的管制,是為了保障住戶們的安全與權益,
但可笑的是,一來若這是等同於公園的空間,試問我們經過公園,需要登記麼?
再則,基於安全的理由更可議,莫非一般民眾都長得比住戶們危險麼?
要知道,台灣犯罪率最高的社區,搞不好正是像帝寶這樣的豪宅建案,
裡頭住戶不少都進過看守所,試問會比我們這些拿良民證的善良嗎?
很明顯的,以種種障礙阻卻社區空間開放的背後,是種很嚴重的階級思維.
我們必須要去思索的,是這樣的想法合宜嗎?
儘管我不知道當初政府訂立容積獎勵辦法的初衷為何,
但端看當代幾位政治經濟領域的學者,諸如Michael Sandel與Joseph Stiglitz,
皆不約而同的在他們的著作當中,提到了對於如此階級化社會的憂慮:
他們咸認為:當富裕階層的豪宅築起了高牆,區隔了社會中的你我,
甚至於在他們後續的求學階段中,也存在著一系列貴族學校的養成.
這看似沒甚麼大不了的行為,背後卻隱藏著深層的社會危機,
因為那意味著階級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溝通的途徑,將付之闕如.
換言之,當富裕階級住豪宅,上貴族學校,
其所接觸到的人群,同樣也都只會出自於富裕階級,
這對與理解其他階級的生活情況,將會是一種障礙.
(因為根本沒機會遇到其他階級的人)
相對的,普羅階級因著富裕階級的重重區隔,幾乎也沒有途徑去了解他們的人事物,
久而久之,許許多多謬誤的理解與想像,可能就因此應運而生.
就拿台灣現在的社會氛圍來說好了:
有錢人總認為財富得來天經地義,沒錢那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貧窮人眼中的有錢人,清一色都是為富不仁,抑或是只懂剝削勞工的慣老闆...
這樣的印象,不能說全錯,但也絕對存在著因不了解而生的一種誤解,
當階級雙方的誤解漸深,社會的衝突,或也就可能一觸即發,令人擔憂.
抗議房價居高不下 巢運夜宿帝寶前-民視新聞--YouTube
看著各個豪宅與社區築高牆,顧保全的行徑,不免覺得可笑,
您們真以為躲在自己用錢砌成的華廈內,就能夠明哲保身,置社會的動盪於度外嗎?
只能說:還真是好傻好天真...
還記得半前年巢運的夜宿帝寶活動嗎?
以當時眾人熱血沸騰的情緒,或許只需要一聲號召,大夥就一呼百應的攻進去了,
畢竟學生們連行政院都佔領過,連拒馬都跨過去了,那區區幾尺高的大門,算個啥?
換言之,倘若富裕階層真想獲得一個安全的保障,其做法絕對不是阻隔,而該是分享:
透過開放空間的運用,讓普羅大眾真正走入富裕階級的日常生活當中,
或許在彼此交往溝通的過程中,大眾就會漸漸了解到:原來富豪們也都是很nice的...這不是挺好麼?
真正的安全,絕非關在自己的銅牆鐵壁當中,而是寄民望於社會,才是根本.
最近才知道,原來臉書上有個粉絲團"自己的容積自己用",
裡頭分享了許多社區開放空間遭到私有化佔用的訊息,
甚或會邀集網友們,一同前往這些空間散步,辦活動,
頗富有導正社會公義的價值,有志之士不妨共襄盛舉,
為維繫台灣社群向心力,貢獻自己的一份棉薄之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