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始接觸東野圭吾的小說後,逐漸的歸納出其作品的雙重性:
那些與社會性相關,訴求個體或集體道德衝擊的小說,
因著議題的感染性強,且容易形成藝文圈的輿論話題,
多半皆已改編成劇集或電影,這是較為人所週知的作品.
另一部分,則是偏向於純粹推理性的著作,
社會批判性較為薄弱,但卻著重於鉅細靡遺的解謎過程中,
唯不同的是,身為日本文學界當中少有的"理科男",
東野圭吾屢屢在著作當中,展現與自然科學與原理相關的謎題設定,
讓解謎的難度更高,更不容易從中勾勒出清晰的推理脈絡.
畢竟,科學的原理總是具有瞬時性與驟變性,
往往將一個設定於某個環節中,便能起到扭轉情節的效果,
這是在閱讀此類小說之際,最讓人拍案叫絕之處.
本書乃屬於典型的大宅院場域的謀殺故事,
透過大家族成員間的血緣,親疏,權力,金錢,恩怨關係的鋪陳,
建構出推理的世界觀,這是一般性的推理小說當中,
可說是最為通俗的格式.
然而,較為有趣的是,故事的發展乃呈現著動態的變化,
兇手原初計畫好天衣無縫的完美謀殺行動,
卻在家庭成員個各因著不同的理由,做了若干的犯罪證跡掩飾,
最終發展出與最早計畫軌跡截然不同的結局.
我想,這或是兇手最難以預料的部分,
從中也看出家族之間,那份源出於人性光暉的光明面.
這不禁讓人閱讀至結局之處,心下感受著陣陣的暖流...
又本書另個不同之處,誠如前述提及的"理科男"背景,
文中添加了科學謎底的成分在其中,
並且巧妙地運用了空間對稱的視覺假象,讓推理更顯撲朔迷離.
在此或可做個小小的爆雷分享...
不知大家可否曾玩過類似的魔術撲滿,硬幣投下去,在撲滿空間內卻空無一物,
記得在國中時第一次拿到這種撲滿當下,感覺超神奇,
第一時間也沒意會過來它所援引的原理.
打開一看,才明白原來即是鏡子的映像效果而已.
正是類似的原理,搭配上十字屋大宅第的對稱設計,
即成為謀殺案件的關鍵謎底...
當然,類似的謎題鋪陳,坦白說也並不罕見,
在港劇"刑事偵緝檔案II"的"端木紫案"中,兇手巧妙的運用了地理位置,
以兩個幾近雷同的休息室作為障眼法,
成功地製造了自己的不在場證明,並且在同一時間殺了被害人.
在案情陷入膠著之際,最終是因著兩間休息室地理位置的差異性,
造成陽光西曬的程度不同,才解開了殺人之謎.
原理上與十字屋對稱的地理格局,幾乎可說是如出一轍.
這或不存在誰抄襲誰的問題,畢竟懸疑謎底能夠想像得到的,
大概也就是這些數得出來的元素而已吧!
(每一回總是不免想起"刑事偵緝檔案"系列的劇情,
沒辦法,因著印象太過深刻,而且就其整個近百集規模來看,
大概能想到的偵探情節,幾乎都已經納進其中了吧!)
然而,書籍的文字終歸還是不若電影劇集的影像來得生動,
諸如易容,身分錯識等情節,本書雖已藉由"小丑之眼",從小丑角度呈現,
但始終無法起到給人有預留伏筆的感覺,反而在真相揭曉之後,
顯現出種種突兀,彷若可歸納為另個故事的違和感.
這或固然是文字敘事方面的侷限,但其實也不是沒有解方的可能,
就我個人的想法而言,在描述易容,假冒身分的當下,
如果能夠添加一些個人動作上的描述,透過特徵來便是易容者的真實身分,
相信據此作為伏筆,會是較為合宜的人物設定.
最終,想想結局所留下的餘韻,不禁覺得:
您認為弱者在作為上真的只能是居於最劣勢嗎?
其實未必,只要善用他人眼中孱弱的印象,輔以人際離間的心計,
往往最後笑著離開的,會是那最意想不到的人啊!
(不知這是否也算是小爆雷,也許吧...^^)
延伸閱讀:相關"東野圭吾"網誌文章:
真夏方程式:破案天才伽利略 --側重親情倫理論述,神探丰采略顯失色
[心硯影評]麒麟之翼 新參者劇場版---溝通與了解的知易行難
新參者SP 沉睡的森林--"無心一擊"的禪意--[心硯影評][2014冬季日劇]
人魚沉睡的家 (人魚の眠る家)--[心硯書評]--愛你,直到靈魂逝去的那一霎那
天空之蜂:核爆8小時(天空の蜂)--[心硯影評]--為了自私冷漠的社會,值得嗎?
解憂雜貨店(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客觀環境的物換星移,不變的,始終是親情的篤真
我殺了他--東野圭吾--[心硯書評]--回歸本格派,開放式結局的純推理佳作(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