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驚爆出前立委王雪峰靠著拾荒度日的新聞,
乍聽之下卻是令人感到聳動與震驚,畢竟也曾經是活躍在政界的人物,
卸下立委光環後竟然晚景淒涼。
當然,這樣的新聞自然又受到各界的關心,
現任立委們基於過去同澤情誼,紛紛表示惋惜,
而有些特定媒體則或藉此又與現今的高學歷失業率作一連結。
(畢竟兩個都是台大的高材生,有文有理,依然處於中年失業狀態)
然而,在看過相關新聞報導後(其丈夫之後亦有出面說明),
自己直是有著另一層面的思維,而不僅僅在於此片面的新聞事件上。
那便是:我們是否都太過於先入為主與單一價值化了呢?
當然,沒有經濟作為後盾的生活是相當辛苦的,
但重點在於個人的心態問題,誠如王前立委自己所言:
現在的生活很簡單,做做回收資源工作也算是在做環保,
聽起來似乎對於自己現下的處境還頗為恬適。
則旁人又何須再去以自己以偏概全的價值觀去給予同情呢?
事實上,在給予同情目光的同時,
其實自己本身是帶有不自覺的歧視性,畢竟同情是個上對下的關係。
今天媒體只是以一個拾荒的事實,便給予該事實作一負面的評價,
顯然是相當片面且錯誤的解讀。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而言:
我們會如何去看待郭董與遊民對於拾荒的行為呢?
顯然的,同樣的一種行為,卻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
今天倘若郭董在路邊拾荒,我們會認為他是在做公益,為地球環保盡心力;
相反地,今天遊民的拾荒,我們則會認為他是為何餬口而不得不的行為。
這就說明的當下對於社會價值單一性的恐怖,
我們已然陷入了以[經濟能力]作為衡量個人行為的標準,
而使得諸如[遊民拾荒是為了做環保公益]的理由無法被證成。
這是相當令人遺憾的,而按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
將使得個人為了獲得社會既定價值下的正面評價,
汲汲營營的去追逐最大量的經濟能力,最終自己反成為經濟價值的奴役,
而失去了自省與重新思索個人生命的機會。
當然,個人經濟能力確實重要,
畢竟它是我們在當今社會價值下、滿足個人生存的基本條件,
在社會價值為既定而難有更易的情況下,
追求財富自然無可厚非;
只不過,當我們在力求生活無虞之後,
是否應該跳脫出如此社會價值的單一性,
從經濟輪迴中跳脫出來,重新思考生命的另類價值呢?
就端賴自己的抉擇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