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拳手 父仇.JPG

武術格鬥戰技類型的電影,

一直以來,總存在著兩個無法突破的盲點:

第一,諸如這種勝負分明的比賽,以擊倒對方即可獲勝的標準,

電影卻往往為了增添更多的人生勵志元素,

加諸許多說教式的內容在其中。

 

譬如:不為自己想、也要為家人著想;

比賽非為輸贏,而是為自己而戰;

輸並不可恥,怕的是自己的怯懦...

(這種講道理的格鬥片,在東方電影中更為常見)

但不論說得多麼天花亂墜,講到連自己都以為是真的,

最終在結局的設定上,

還是免不了得以擊倒對手來肯認自我的成就。

"啊不是說留得青山在、身體健康最重要嘛?

 為何還允許以賭命式的拚搏,非得獲勝才算成功呢?"

顯見該類別電影中就無法突破傳統的勝負窠臼,

未能以更新穎的詮釋來定義輸贏,

終究讓影迷對於結局少了幾分期待與驚喜感。

 

第二,本類型電影的典型套路,主角通常會在巔峰狀態下,

因故敗給強勁的對手,自此會先自暴自棄一陣子,

後在人生導師的循循善誘下,從而再次奮起。

歷經一番魔鬼般的訓練之後,淬鍊出更精壯的體魄與心智,

終於得以在下一回合的格鬥當中,擊敗勁敵,超越顛峰。

 

基本上,這樣的制式劇情,存在著兩個問題:

首先,自己與對手並非存在於平行時空,

當自己頹廢之際,對手可是兢兢業業的持續努力訓練,

何以在一番開悟之後,就像吃了大補丸一般,

忽然驟增了數十年的內力,在對手從未荒廢的情況下,

依舊可以順利擊潰對手呢?這完全不合理吧!

對此,電影最常援引的解釋,相對很具有東方的禪意:

"因為對手往往被勝負之心所迷失,

 引致於患得患失,進退失據,所以失了比賽。"

但這完全說不通,畢竟當對手係承載著復仇使命而來,

在尚未復仇之前,鬥志理應維持在高檔,目標則相當明確,

怎麼會有迷失的情況出現呢?

 

再則,主角再次崛起的最後一哩路,通常會歷經一番特訓,

但說也奇怪,特訓從來都不會是在標準的活動場地,

用的也不是正規的訓練方法,而是以類似服用秘方的方式,

被帶往極為簡陋的場地,用著詭異而非科學的訓練,

來達成最終絕招的傳授。

某種程度,這多少又陷入到東方神秘力量的迷失,

總覺得正規方法僅能訓練出一般選手,

希冀成為直臻頂尖,就必然得來點special的玩意。

這著實顯得有些可笑,畢竟這是當代的運動競賽,

仰仗的是科學方式的養成教育,教練員的思維,

卻像是以武俠小說當中,洪七公傳予郭靖降龍十八掌的模式,

讓人看了不禁莞爾。賽場上的可是選手,不是大俠啊!

(反向解讀,這不也擺明了那些教練都留有一手麼?

 否則,早早將主角帶到神秘訓練場進行內功傳授,不就得了麼?

 何必讓他莫名其妙的被擊潰一場呢?)

 

鑒於以上本文所提出的兩點窠臼,

致使本類型的電影終究就是大家可以想像到的劇情內容。

我想,除了華麗緊張、拳拳到肉的拳擊秀外,

大概還有吸引力的,就是老影迷們得以再一睹洛基的風采,

賣賣經典回憶,也讓席維斯史特龍的洛基傳奇,再添新的一頁。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洛基所執教的弟子阿丹尼斯(麥克B喬登 飾)登上重量級拳王的寶座,

卻遭到曾將父親擊潰引致死亡的伊凡德拉戈之子、俄羅斯拳王維克多的強力挑戰,

儘管洛基評估雙方實力差距後,勸阻其接受挑戰,但在媒體的步步進逼之下,

阿丹尼斯避無可避,接受了挑戰,卻也因此被對手擊潰。

即便維克多擊倒阿丹尼斯,卻因為觸犯規定而喪失資格,

讓阿丹尼斯僥倖的保住拳王寶座,但卻因此被揶揄為水貨冠軍,

亟需再次透過比賽來證明自我。

 

養傷期間,教練有意以策略性挑選對手以累積積分的方式,

讓阿丹尼斯得以繼續穩坐拳王位子。

但其心裡明白,不論帳面積分為何,在未能擊敗維克多的前提下,

他這"水貨"的標籤,是絕對無法去除的。

因而他再次接受了洛基的魔鬼特訓,讓自己更強更快,揮拳磅數更加提升,

終於以拖延戰術的策略,讓維克多氣力放盡,再次登上世界拳王的寶座。

唯不同的是,這回不涉及任何策略封王因素,而是紮實的擊潰對手。

 

坦白說,諸如拳擊這樣的格鬥,

自己並不認為這是一種比賽,頂多只能說是一種競技,

但卻更像是簽了生死狀的單挑,出人命沒在負責的,

當中所衍生出的風險,正是劇中所呈現的復仇心態。

一旦比賽涉入了更多的私人恩怨,這已然已經超出技術較量的層次,

而提升至不可妥協的仇恨私了的問題,遠非各種規則所得以規範。

在此情況下,倘若期欲讓比賽的色彩復歸,

則規則的嚴格執法,以及觀眾看比賽的眼光,便必須與時俱進。

 

以電影為例,維克多在裁判叫停之後,

仍舊持續攻擊奄奄一息的阿丹尼斯,

這種恐會打出人命的危險行徑,

不論基於武德或好生之德,本就都該被嚴格的禁止;

無奈的是觀眾普遍是嗜血的,

在判定維克多喪失資格、阿丹尼斯仍舊坐擁拳王寶座之際,

換來的不是觀眾的掌聲,而是鋪天蓋地的水貨質疑。

這樣的觀眾心態,致使類似拳擊這般的競技項目,

永遠無法是單純的比賽,而更像是電玩遊戲中才會有的生死格鬥。

 

基此,為求徹底扭轉格鬥競技的比賽觀念,

強化宣揚積分制的概念,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如阿丹尼斯的教練,希望其可以避開維克多,

以策略性挑選對手的方式,累積足以維持拳王地位的積分。

就像電影"李宗偉:敗者為王 (Lee Chong Wei)"所闡述的道理,

即使面對世界第二的選手勝少敗多,但卻在總積分上領先,

無損其世界羽球之王的地位,哪怕被戲稱為"無冕之王"。

相仿的,維克多擺明的就是帶著置其於死地的強大怨念而來,

為了家庭幸福美滿著想,為何一定得硬碰硬的對決呢?

更有智慧的繞道而行,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

不也是種另類的致勝之道麼?

可惜,電影說歸說,最終還是服膺著"槍桿子出政權"的硬道理,

非得在戰場上打勝仗,才算是贏得勝利,

失去了可以宣揚正確比賽觀的契機。

 

Ps.:若是我來撰寫結局情節的話,我會選擇讓維克多擊潰阿丹尼斯,

但卻是以一種嚴重違反規定,讓在場觀眾同聲譴責的方式,

來贏得最後的拳王桂冠。

讓他即便取得了金腰帶,卻還是始終得活在世人的謾罵當中,

這顯然比起水貨要更加的窩囊,

證明其只是個莽夫,而絕非出色卓越的拳擊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