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偉-敗者為王.JPG

名人傳記電影,相信影迷觀影後的第一個反應,

便是上網google其人的生平事蹟。

劇中的主人翁"李宗偉",馬來西亞的羽毛球一哥,迄今仍活躍於球壇上,

從其個人歷年成果觀之,憑藉著戰績累積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

但遺憾的是,其卻從未獲得世界級錦標賽的冠軍,被譽為是"無冕之王",

對照著電影名稱"敗者為王",可說是相當的貼切。

從網路上所述說的故事,就傳記而言,

本片的擬真程度極高,但卻仍舊充滿著戲劇性的效果,

原因呢...很簡單,因為李宗偉其人本身就是個傳奇,

再無需其他加油添醋的情節附加了。

 


(網路頻道上所剪輯的李宗偉傳記,戲劇程度可一點都不輸給電影。)

運動員類型的傳記電影,觀影的重點通常有三:

成長歷程、良師開導、以及不忘初心,本片大抵上亦遵循著如是的規則

 

首先,在成長歷程方面,李宗偉生長於大馬相對較為鄉村的城市,

家中經濟貧乏,致使未能給予太優渥的成長與訓練條件,

某種程度,與台灣早年的"紅葉少棒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隨便拾起鍋碗瓢盆,僅憑著一股對羽球的熱情,便可以創造初試啼聲的佳績。

雖說值得喝采,畢竟其體現著在逆境中仍然力爭上游的典範,

但不可諱言的,當體育成為各國兵家必爭的軟實力場域,

訓練的強度與體格的要求更趨精進嚴格,

類似於李宗偉式的這種"東方神秘力量"所練就不凡技法的案例,

未來恐怕將如鳳毛麟角、甚至於不復存在。

體育,也終將無可避免的被貧富差距的浪潮所覆蓋,

這是讓人感到憂心的面向...

(Ps.電影中描述李宗偉因著幼年營養不良,以致身高無法提升;

      又無經濟得以支援訓練,直到11歲才開始接受正規的羽球養成,

      使其打法存在著不穩定的起伏,不若從小訓練選手的機械化身手。

      或說這種"無招勝有招",在戲劇化的武俠小說中才是最高,

      但真實的運動賽場上,講究的還是正規養成下的穩定發揮,

      而非無厘頭的天外飛來一招。

 

其次,單單個人身體素質,尚不足以揚威賽場,

要突破場上一次次的瓶頸,還需要遇見良師才有機會;

其中,導師是否秉負著大愛胸懷,便成為選手是否蛻變為宗師的關鍵。

多少具有絕佳天賦的選手,因著教練的一己之私,為求自己更優秀的戰績,

不惜讓選手帶傷上陣,而漠視其往後的黃金生涯。

很幸運的,李宗偉從小到大所接觸的幾位導師級人物,

都是願意從為國舉才的角度思考:

在其有受傷疑慮下選擇捨棄參賽,有機會獲勝時賭上烏紗帽爭取其出賽,

這些無私的表現,雖說是教練應有的節度,

但在戰績為王的殘酷現實當中,卻鮮少有人能夠無畏的堅持。

李宗偉能夠揚名立萬,過程中導師們的點滴恩惠,絕對功不可沒。

 

最後,也是各種競賽最為關鍵的因素,在於"不忘初心"。

電影對初心的鋪陳相當完美,

不論從觀賞比賽的興致,抑或是俯拾即可自我訓練的熱情,

李宗偉從小即展現著對羽球的酷愛,那是可以超越名次與成就而存在的。

儘管過程中被比賽的得失心淹沒了當初的念頭,

但當自己靜下心來,回想起兒時對羽球的那股傻勁,

才能成為支持其超越顛峰的終極觸媒,

沒有意外的,在回歸初心之後,李宗偉順利的逆轉,擊敗勁敵凌丹。

 

其實,我個人對電影的結局感到可惜,

因為縱觀李宗偉與凌丹的對戰歷程,李宗偉其實是輸多贏少,

故事特別選了某場李宗偉獲勝的錦標賽作為結局,

固然是希冀為喝采提供素材,作為傳記性的電影,如此的結局安排也理所當然。

但對於"無冕之王"的李宗偉而言,

擊敗凌丹、拿到錦標賽的冠軍根本不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是即便每回都只拿到銀牌,也無礙其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

象徵著只要不減熱情,努力的去完成每一場賽事,

成功終將在不期欲的路徑中達致。

顯然這比起流於形式的去禮讚冠軍,

要更具有意義,也更加符合"敗者為王"的諦義吧!

 


最後,附上YouTube平台講解李宗偉羽球技法的影片,

喜愛羽球運動的朋友們,可得好好向一代傳奇偷師幾步絕招阿!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