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每天進到辦公室,就是陷入一整個「藍瘦香菇」的狀態…
難受的,是一個立法意旨良善的法令,居然被曲解至極;
想哭的,是一則則漲價減薪、逃避新法撇步叢生的報導,從未停歇過…
看著千奇百怪、為逃避法令而無所不用其極的策略,
每每在回應報導的同時,其實是有些傷心的,
屢屢想大聲吶吼著:
台灣這個社會到底是怎麼了?
雇主的良知何在?
慣老闆真的到處都是嗎?
想來真的有點悲哀…
一例一休,對雇主而言,
無使員工加班必要,就讓勞工週休二日;
若有趕單出貨的需求,
再用較高的成本讓勞工於休息日出勤,維持營運動能。
就這麼簡單的原理,能夠搞到如此複雜,
令人嘖嘖稱奇,堪稱是另類台灣奇蹟。
當然,我不曾是雇主,自不懂從資方的角度來思考,
也許對微型企業而言,要維持六天的營運模式,
或許多少在成本考量上,有更為吃緊的窘迫,
故在人事成本上逕行調整,維持既有的利潤率,也屬情理之中。
但從新聞報導中所披露的,是這些微型企業麼?
不是的,多的是叫得出名字的大型企業,
透過各種人資成本的精算,來曲解一例一休的立法意旨,
遂行一己持續汲取既有利潤率的因應對策。
站在商場競爭的角度,我沒法說這是一種謬誤;
但希冀資方能夠深思的,是除了利潤之外,沒別的了麼?
說的更直白些:
同樣的一筆獲利,您是願意用在獎勵員工、為員工加薪呢?
還是寧願來一輛藍寶堅尼,自我獨享利潤所帶來的歡愉呢?
這就無關維繫營運存亡、而純粹是資方一己的價值信念所決定。
援引John Ruskin《給後來者言》(Unto This Last)一書所點出的:
「所有勞雇關係,所有對雙方最有利的事,最終都離不開公義。」
而公義說穿了,即在於「人對別人應有的情感」
雇主與勞工彼此之間若能多點愛,會更美好吧!我一直是這麼想的!
延伸閱讀:
理想與現實中的"勞動部"與"資動部":部內工作月餘的感想--[人文省思]
"週休二例"立院初審過關--一場路徑依賴,競相加碼的賽局恐已悄悄展開--[時事評析]
最棒的勞基法,但可能也是最差的勞動條件--慣老闆的時代,該成為歷史了--[時事評析]
"一例一休"起死回生的契機:民進黨作為與否的進退維谷--[時事評析]
"一例一休"與"二例",兜機(どっち)?--自我職場經驗的心得分享--[時事評析]
打工族享有謀職假,產假,生理假,資方企業嗆出走--"慣老闆"之名不脛而走--[時事評析]
解析刪除七天國定假日爭議的癥結點--"降低年總工時"乃主要基調--[時事評析]
梅姬颱風的神救援,928颱風假全國一致--淺談颱風假政策的勞資天平趨向--[時事評析]
蔡英文總統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定調"一例一休"為"週休二日"--論述基調的疑義--[時事評析]
一例一休漲價浪潮的餘波盪漾--[時事評析]--擔心則亂,政策正確者該無所畏懼
"一例一休"勞動基準法修法立意逐條說明--兼論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預測--[時事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