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那個還是VHS錄影帶的年代,爸爸經常會租一些童話故事電影回家,
當中不乏有名著改編,諸如阿拉丁神燈、阿里巴巴與十四大盜等影片,
又或像是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七寶奇謀"等適合小朋友觀賞的電影。
這些劇作的情節相對簡單,但卻往往負有著相當深厚的寓意,
所期欲表達的意念,乃教導孩子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
以當代的眼光析之,或許認為流於八股,像是教育宣導片的性質,
但簡潔有力的敘述、相對清晰的故事軸線,迄今還是令人相當懷念。
不過,晚近的童話故事,開始有著掙脫傳統道德倫理框架的趨勢,
讓種種魔幻獵奇、天馬行空般的想像,逐漸成為故事的主軸,
當中未必存有任何可茲教誨孩子的元素,
但就是新奇好看,從而吸引著孩子的目光。
諸如羅琳筆下的哈利波特與神奇動物系列作,都屬此類。
誠然,未必一定得在觀賞電影過後,獲得甚麼樣不凡的啟發,
但就我個人而言,總還是期待著在落幕之後,
心下可以多點甚麼來自於電影的感動吧!
這部來自於德國的魔幻劇作,正符合我所說的童話電影,
用最直白的故事,將驚奇、親情、友誼、勇氣、智慧等元素,
悉數包覆在電影當中,絕對值得推薦給影迷們闔家觀賞。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居住在龍城內的恐龍"磨牙太太",
向海盜組織"野人13"訂購一批小孩,
當中即包括主角吉姆,但卻在誤植地址的情況下,
將他送往明境小島,被島上的火車司機盧克收養。
某日,島上國王隊盧克表示,因著土地的稀缺,
決定要裁撤火車軌道,致使老火車頭艾瑪,也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盧克失落之餘,恰巧吉姆也希望到外面的世界,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兩人於是偕同火車頭艾瑪,一同前往島外的世界遊歷。
一上岸,撿到一則瓶中信,信中是李思公主的求救信函,
原來公主也跟吉姆一樣,被擄到了龍城之內。
兩人於是前往皇宮,向國王表示願意代為尋找公主的下落,
歷經一番奇幻的冒險,終於成功拯救公主,
同時還帶回一座小島,順利解決了明境小島人口稠密的問題,
讓他們得以再次返回小島生活,準備著下一次啟航的時刻到來。
類似的童話電影,最特別的點,在於劇中不存在邪惡的角色,
從大人的眼光來看,幾度以為會產生衝突或鬥爭的橋段,
(如國王忌憚給予人民投票權、
將盧克與艾瑪逼走、滿大人對主角的刻薄待遇...)
結果總是能夠在溫馨的互動中,獲得圓滿的結果。
總然是當中的大反派"磨牙太太",
在臨終前,亦能以一種"邪惡終於獲得救贖"的觀點,
來詮釋遭遇挫折與改過向善的美德,頓時一股暖流不禁上了心頭。
當然,電影中不乏有著文化觀點下的揶揄:
在吉姆與盧克向皇帝探詢龍城地點時,
皇帝找來了號稱是google大神的智者團,
煞有其事的一一獻上文謅謅的解釋,
期欲掩飾他們不知龍城何在的缺陷。
吉姆在聽了一堆廢話之後,直白地問了一句:"龍城到底在哪?"
頓時全場鴉雀無聲,無人應答。
端看這些智者團的行徑,其實與台灣的公務體系真的超像,
有時候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頂多糗一下就過去了,
但偏偏公務體系的大頭不這麼想,
不但錯的要辯到對,就連不知道的事,
也必須以各種詞彙的堆積,來掩飾自己的無知。
去看看公務機關所發出來的新聞稿,大概便知道我所說的意思,
真不知這是官僚體系的必然,抑或是華人世界所獨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