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片名: Big Miracle ( Everybody Loves Whales)
中文片名: 鯨奇之旅
對於一個不會暈車的人而言,坐在巴士上看電影,是件挺享受的事,
這部"鯨奇之旅"是上次回台南搭統聯時放映的片子.
(總覺得台灣人在取片名的時候,都挺有藝術的...
這部戲英文Big Miracle,講述的是與鯨魚相關的故事,命名"鯨奇",
兼顧了"驚奇"與"鯨魚"兩個主題...)
電影由茱兒芭莉摩(Drew Barrymore)主演,
故事乃是由真人真事改編,
敘述三隻受困在阿拉斯加州大雪的灰鯨,
為了讓牠們有暢通的呼吸換氣空間,避免窒息而亡,
各方無不想盡對策予以解救,
最終在多方勢力的同心協力下,順利完成了該項艱困任務.
我覺得,這樣深具環保意識的片子,
主要自然也是在呼籲著人類的團結重要性,
只要願意團結,
諸如環境保育的難題應該都可以迎刃而解才是.
當然,對於該片,自己存在著若干的心得:
首先,一開始片中的第一個衝突點,
在於阿拉斯加當地的愛斯基摩人,與綠色和平組織間的觀念差異.
愛斯基摩人基於當地的歷史傳統,認為當鯨魚沒有生存希望時,
可以予以宰殺,因為這是身為極地住民的一種求生本能,
(在極地,除了狩獵之外,似乎沒有太多經濟生產之道)
而這也是美國政府所特許給愛斯基摩人的權利;
但綠色和平組織自然站在人道救援的立場,
堅決反對這樣的殘酷行徑.
某種程度而言,我覺得這是對於一種文化包容的試煉,
保育人士基於自己的信念,反對獵殺自然有其道理,
但倘若信念會侵害到當地人民的生存權,
那也是視同另一種人權上的迫害,
畢竟當愛斯基摩人沒有其他經濟生產技能時,
根本也沒有其他團體會伸出援手的吧?
相對的,對於愛斯基摩人而言,
獵殺並不是目的,而只是生存的手段,
所以他們的獵殺行動是有自我侷限的,
只要鯨魚還存在著生存的希望,他們也不會肆意濫殺,
就如同該片當中所演出的那般,
愛斯基摩人後來在了解了鯨魚尚具生命力與生存意志的情況下,
還號召了當地人一起鑿呼吸坑,協助鯨魚們脫困.
一來一往之間,體現了文化與意識衝突下的相互包容體現.
其次,這部片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
是刻畫了一種慈悲共通性的意念:
一開始,各方勢力的介入,其實目標都不在於真正解救鯨魚,
而是有著各自的功利目的:
小記者為了搶獨家而報導鯨魚,
政客為了自己的聲望與選舉而參與行動,
除冰機業者為了自我商譽而搶曝光,
石油大亨為了漂白自己反保育的印象而假意關心,
蘇聯為了不讓美國專美於前而答應協助救援
..............................
原初的虛情假意,當現場接觸到鯨魚之後,
那種基於人類本真的慈悲之心,
便紛紛不自覺的流露出來了,
換言之,本片依舊是立基在一種人的光明面上進行推演,
認為當人們在面對生物遭遇生存權困境的時候,
終究還是會拋開一切的族群,利益,意識等附加的隔閡,
而相互的攜手合作...
恩...電影追求至善至美,擘劃的願景自然極美,
但個人認為,在現實生活當中,功利主義的侵蝕,
更有可能的真實情況,
是諸如電影中,美國國防部的陽奉陰違,虛應故事...
(明知派去的設備不足以完成任務,只想對媒體交代了事便罷)
是片中明星主播等著搶小記者獨家的拾人牙慧...
(片中電視主播在鯨魚事件成為頭條後,
才前往阿拉斯加極地,想要獨占該新聞版面...)
唉...沒辦法,在逐漸傾圮的價值觀底下,
逐漸讓我相信的,不是人的光明面,而是人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