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過往的同志電影往往流於訴諸悲情的境遇:控訴著不平等對待,控訴著社會所不容...
總之就是以各種不堪情節的匯聚,來突顯著同志所遭遇到來自於身心方面的煎熬。
然而,隨著時代的推衍,當同志婚姻尚且都獲得了憲法層面的根本保障,當愛情早已超越性別的藩籬,
印象中,過往的同志電影往往流於訴諸悲情的境遇:控訴著不平等對待,控訴著社會所不容...
總之就是以各種不堪情節的匯聚,來突顯著同志所遭遇到來自於身心方面的煎熬。
然而,隨著時代的推衍,當同志婚姻尚且都獲得了憲法層面的根本保障,當愛情早已超越性別的藩籬,
"爛片也有春天",我想是這部電影所復刻的原作"房間"(The Room),最為貼切的註解。
"房間"一片由湯米·維索(Tommy Wiseau)執導,於2003年上映首輪票房僅1800美元,
不少觀眾更是在進場觀影時間未滿一半,就嚷著退票走人,加上情節多所無厘頭與相互矛盾,
輿論(網路)公審式的正義,究竟該如何看待,近年來成為重大社會案件發生之際,廣為議論的核心話題。
不可諱言的,輿論公審因著傳播工具便捷之故,速度遠比檢警偵辦調查要來得迅速,具有著同步性的優勢;
據此在極短的時間當中,便能夠廣泛的匯集群眾的意見,並對案件有著清晰的指向。
本片於美國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
打破新鮮度排名的最高評價,是不是過譽,我想影迷們自有定見。
就個人的感覺,電影雖然沒有著太高潮迭起的情節鋪陳,整體故事也不脫典型的少女成長基調;
猶記得以前的教授在分享美國的求學經驗時,曾提到屢屢在聖誕節連假前夕,
當美國本地學生紛紛返鄉過節,而留學生僅能選擇在異鄉渡過之際。
經常會在學校的佈告欄上,發現到許多留下電話的具名紙條,
會注意到這部泰國鬼片,其實純粹是衝著喜歡電影"模仿犯"中的女配角"葛瑞絲"(Eisaya Hosuwan)而來,
(自覺得她頗像是"陳意涵"與"唐嫣"的合體,超清秀自然的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