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男女"彷彿已經成為各大論壇平台中,經常性會被挑起的議題,
類似的論辯,似乎永遠都不存在著定論,但卻可從中窺見時代演進的軌跡。
以PTT相關男女板最常被援引的說法:
男:女人不用當兵,沒有盡國民義務,因此社會制度若有嘉惠男生,也係屬合理。
女:男人不用懷孕生子,若無女人增產報國,如何撐起國家的如常運作。
此番對立的說詞,在過去看似言之有理,也足以作為立論的正當性,
但經過社會變遷的演進後,顯然的:
未來男人也無須當兵,不再能夠以此作為高人一等的依據;
當代道德價值也不再約制著女人必須並負傳宗接代的任務,
生兒育女純粹出於個人意願,等同擁有著與男人相同的生養權利。
這些過去被視之為讓性別存在落差的因素,隨著時代的轉變,
皆朝向著更為平權的方向趨近,此乃國家社會進步的象徵。
然而,在整個思潮演進的過程中,其實最為忌諱的,
係透過當下的觀念,去回顧批判著昔日的作為,認為往昔的種種乃迂腐不堪。
某種程度,這並不公允,畢竟每個年代都有屬於當代的政治正確,
時代下的人們,僅僅是遵循著主流價值觀,作出合宜的選擇而已,
據此去批判舊時代的人物,非但是沒有意義,而且也有失厚道。
諸如本片中所著重的兩性平權,乃至於同志婚姻等議題,
其實都是在一次次類似於劇中比利珍金等先驅者的衝撞體制當中,
才讓僵固化的意識型態,重新取得液化重組的契機。
在感念思想先驅者的同時,若能夠給予異議者相對的尊重,
以交流代替對立,相信在爭取平權的進程上,將更加順心應手。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完整呈現著事關兩性平權的歷史性競賽,1973年,女子網壇排名第一的球后比莉珍金,
因著男女選手酬勞懸殊的不平等對待,號召女子選手離開原有的網球俱樂部,另組專屬於女子的俱樂部,
從此,掀起了一場網壇賽場上的男女相爭話題。
為了證明男子在網球上的表現遠比女子優秀,已退休的前世界冠軍鮑比里格斯,
決定向比利珍金發起挑戰,於是展開了一場攸關男女運動能力孰優孰劣的競賽,
史稱"性別之戰"(The Battle of the Sexes)。
最終,比利珍金獲得了勝利,奠定女子網壇的獨立基礎,
而鮑比里格斯老而彌堅的堅忍毅力,也重新贏得了妻子的尊重,某種程度,可說是雙贏的結果。
賽場外,比利珍金與女造型師之間的愛火,也隨著比賽的進行而炙熱,
但礙於當時的風俗民情,直至比賽終了的慶祝時刻,終究還是未能大聲地公開其同志關係,
贏得了兩性戰爭,而同志情結未盡全功,讓這條迢迢長的平權道路,必須持續的走下去...
一如本文最初所提到的,平權的觀念其實不斷的在轉變,
倘若以普遍不存在男女懸殊的現代觀點來看:
一位正值生涯顛峰的女網好手,對決一名年近六旬的男子冠軍,
即便最終獲勝,或許多少也讓人感到是否有點吃定老人之嫌,勝之不武呢?
但在當年,在那個男人自以為是,認為女人只能在家洗衣作菜的年代,
年齡因素顯然是被忽略的,畢竟男人自大的以為:無論何時,女人都只是自己的手下敗將。
儘管情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差異,但就制度而言,
面對著平權的籲求,卻需要有著一致性的原則:
"只要在不涉及因男女性別的歧視性因素範疇下,才能容有差別性對待的例外"。
以電影內容而言,最顯明的例子,就是網壇高層在告知比利珍金獎金分配的橋段:
網壇高層:女子的獎金只能是男人的1/8,因為大家愛看勇猛男子打球時的爆發力。
比利珍金:明明男女所帶來的票房收益一樣多,為何收入會有如此大的懸殊,完全不合理。
顯然,高層僅僅因著男性的man power特徵,
就先入為主的認為票房收益較佳,而漠視著兩性所帶來的效益趨同的事實,
這種因著性別特徵而起的差別待遇,就不該被容忍。
當然,諸如此類杜絕性別歧視的制度,早以散見在各式的職場平權法令中,
但期欲達到實踐的階段,其實還是端賴於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演進。
以最簡單的求職為例,政府規定應徵啟示上不得載明徵求的性別與年齡,
看似將職缺開放給所有求職應徵者,但事實上,用人單位本就擁有著絕對自由心證的空間。
換言之,即便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競逐職缺的競賽中,
但實際上應徵方早已存有既定錄取條件的設限,只是未曾言明而已。
徒然追求形式平等的結果,最終或只不過是讓被歧視者白忙一場罷了...
基此,在平權的道路上,沒有人可以是局外人,
我們都可能遭遇到某種情境下的差別待遇,端賴著你我攜手去扭轉社會既成的價值觀。
(竭誠邀請您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聊聊關於電影的二三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