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論及勞基法修法的過程中,女性在家庭與職場間的雙重勞動角色,再次成為論戰的另一焦點。

因著傳統觀念對女性課予家事勞動的刻版印象,致使女性往往存有著比帳面數據更長的工作時間,

若修法再逕自提高加班工時,恐怕將更接近過勞的邊緣,令人堪慮。

家事如此,生兒育女的問題亦乎如此:

從過往將不孕或無法生男丁的壓力歸咎於女方(事實上往往是男方的問題),

到當代夫妻在離異的談判過程中,男性不願意扶養孩子與付出龐大的贍養費用,

吃定女性孕育小孩,對於孩子有著更深的情感,

據此將監護權索性讓給女方,自己得以孑然一身的繼續逍遙。

當女方撐起一個單親家庭的局面形成,在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

對於孩子,往往在照顧上未盡周全,與孩子間難免有所生活上衝突,

經常的會在孩子的心理,埋下對於母親的怨念,

並且不自覺的,對素昧平生的父親,有著綺麗的完美幻想。

但孩子所不知道的真相是:當初拋棄他們母子倆的,可是狠心的父親阿!

本片故事的發想,即來自於上述觀點錯置下的謬誤,

造成孩子在思緒上有所偏差,鑄下令人髮指的連環殺人案。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改編自挪威小說家尤奈斯博(Jo Nesbo)的同名暢銷犯罪驚悚小說。

劇情從一樁女性的失蹤案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接連的發生犯案手法相近的連環殺人案;

兇手相當兇殘,乃將死者整個頭顱割下或爆頭,

並且在旁邊堆起一個雪人,頗有向警方的挑釁的意味。

透過線索的拼湊,警方發現幾名遇害女性都有著共同的特徵:

曾經在同一家婦產科就診,並且都與疑似婚外情懷孕的問題有關。

原初警方鎖定著該名婦產科醫師與一名權貴共謀犯案,為的是不讓權貴外遇的醜聞曝光,

但最後才知道偵辦方向有所謬誤,事實上犯人根本就在自己的身邊,

乃主角前妻的現任丈夫,而犯案動機,則是童年陰影所致。

在父親懷疑自己非親生而予以拋棄,使他從小怨恨起母親的懦弱,

並將該份怨念轉變為仇視一切婚外情懷孕的女性,循著婦產科資料庫的個資搜尋,

一一找到殺害的獵物,最終連自己的妻子也不放過...

或許兇嫌自以為行使著正義的舉措,

因著童年的不愉快經驗,認為非婚生子女生下來就註定是個悲劇;

但不論如何,其執行正義的目標,都不應該僅僅是女性,

畢竟那些女性本身也都是悲劇故事中的悲情人物而已,

不該因著懷孕之故,就認為其帶有著原罪。

真正引致悲劇產生,更多的,可是那些不願意負責任的父親吧!

 

談起女性的婚外情,其實社會上多多少少依舊拘泥於傳統的道德價值觀

(即便是大家認知下,最開明的北歐國家亦然),

頻頻的將古代"貞節牌坊"一般的守貞觀念,硬生生地套用在女性的身上。

總認為女性過於外放自我的情慾觀,就是淫蕩;

未能遵守著與丈夫的誓約,就是不忠...

但回過頭來省視那些丈夫對待妻子的方式:

多的是娶回來照三餐言語或肢體暴力,

抑或是自認為有著婚約的拘束,妻子就該守在家中,即便自己經常不回家亦然...

總是不自覺的將妻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而漠視其真正的需求。

在備受極盡冷落的情況下,女性尋求婚外的刺激與慰藉,往往成為不得不然的選擇,

過程中偶有意外,有著非婚生的孩子,成為本片中鑄下禍害的遠因。

這樣的悲劇,當我們試著回顧其人的過往時,真的能夠全將責任歸咎於女方麼?

顯然,從諸此事件觀之,我們看到了源自於男性最怯懦的醜陋面...

 

總評本片,作為一部懸疑驚悚片,緊張氣氛的營造相當成功,

但過程中的支線劇情顯得過於零碎,也許是為了掩護主線情節之故,

不得以的穿插著未竟相關的故事,頗有點累贅之感。

然而,最令人激賞之處,乃運用著"錯位"的手法,讓影迷們先入為主的,

誤以為有著童年陰影的,是作為警探的主角,刻意擾亂著觀影人的推理思緒。

類似的手法,在電影"愛的成人式"(Initiation Love)中,運用的最為成功。

在童年過渡至成年的運鏡下,人們往往將最先見到的人物,理所當然的視為同一,

透過刻意隱藏劇情的用心鋪陳,往往起到出奇不意的逆轉效果,令影迷嘖嘖稱奇。

(這是自己認為本片最巧妙的亮點設計所在)

 

(竭誠邀請您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聊聊關於電影的二三事,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