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片也有春天",我想是這部電影所復刻的原作"房間"(The Room),最為貼切的註解。
"房間"一片由湯米·維索(Tommy Wiseau)執導,於2003年上映首輪票房僅1800美元,
不少觀眾更是在進場觀影時間未滿一半,就嚷著退票走人,加上情節多所無厘頭與相互矛盾,
被當時的電影輿論圈評為是"史上最糟糕的電影"。
弔詭的是,自從有了這個認證過的"最爛電影"的封號後,該片在接續轉入午夜場播映的票房,
卻瞬間由黑翻紅,而且是以直線上揚的趨勢,搏得了黑色幽默經典的美譽。
箇中從谷底竄升至雲端的關鍵,我想泰半與"史上最糟"的封號脫離不了關係:
在大眾傳播媒介迅速發達的當下,廣宣素材再也沒有良莠之分,
一如鄧小平所言:"黑貓白貓,只要是會抓老鼠的,都是好貓",
廣宣一點都不擔心素材之於社會的負面觀感,在乎的只怕是沒有任何標籤可貼。
於是乎,當權威影評人給予"史上最爛電影"的評語後,如此鮮明化的標籤,那怕是負面至極,
同樣能夠讓行銷人員雀躍不已,並得以祭出"你想知道最爛電影演些甚麼?"云云的標語,
去誘發本存乎於人性當中的好奇心,進而購票進場觀影。
即便影迷之後的評價同樣認為爆爛,但那種讓人爛到無法自已的程度,
爛到讓人無奈訕笑的地步,何嘗不是坐實著黑色幽默的強大後座力麼?
個人沒觀賞過2003的發行的"房間",故沒有特別的評論,但端看該片的票房髮夾彎,
與台灣先前被廣泛討論的"台北物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兩片皆是在遭受電影圈被強烈批判之後,循著惡評不斷的"口碑",
經過廣泛的熱議傳播之後,重新登上賣座票房的寶座。
因此,究竟甚麼樣的電影,堪稱為一部佳片,
恐怕隨著傳播時代的來臨,多少也有那麼些走向"民粹化"的趨勢--由影迷說了算。
端看著電影評論圈,在"房間"一片逐漸被影迷奉為神片後,所做的評語可見一斑:
"湯米·維索這部誤入歧途的傑作是真正的午夜電影經典,
它以無邊的熱情顛覆了電影創作的規則,讓表演、劇本、攝影等無聊瑣事全都變得無關緊要..."
(援引自維基百科-房間的介紹文)
其實我倒是很想問問那些影評人,真的知道自己在講些甚麼嗎?
抑或只是無奈屈從於廣泛民意所做出的違心之論,標準的自打臉...
本片改編自同名回憶錄,由詹姆斯法蘭科詮釋湯米維索在擘劃"房間"一片拍攝的整個心路歷程,
從片尾兩相對照的片段看來,電影之所以造成如此廣泛的關注,乃在於完美的還原了"房間"的經典橋段,
這讓穿插著的創作經過能夠與2003年的原作無縫接軌,構成更富有故事性的神作plus。
真要說當中有著甚麼樣的勵志啟發,個人倒是覺得相當薄弱;
儘管劇中湯米從被好萊塢所有演出機會拒於門外,索性自導自演,最終在影劇圈創出名號的故事,
看似典型比佛利山莊"麻雀變鳳凰"的傳奇經典。
但您可得理解的是,這湯米可不是等閒之輩,
他就像是正義聯盟的蝙蝠俠一般,擁有著"我很有錢"的超能力:
以豪擲600萬美金來一圓星夢,只能以狂字來形容,而絕非值得仿效的對象吧!
您或可從較為正面的角度來加以解讀,認為這叫"為堅持實踐理想終不悔",
但更務實的說,若您坐擁如此龐大的財富,
也許還有很多事,會比拍部"史上最爛電影"都更加來得有意義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