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HD]苗栗立委補選! 陳為廷考慮披掛上陣?--YouTube
參選苗栗立委 陳為廷:沒想過-民視新聞--YouTube
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昨夜終於在臉書訊息中,宣布角逐苗栗縣山線立委補選的意向,
(也許有機會上演"陳為廷 vs. 劉政鴻"的戲碼,精彩程度不下於"柯P vs. 勝文")
儘管前幾天還否認沒想過這個問題,今天又改口宣布參選,
似乎讓人有那麼點等待著眾星拱月,營造非我不可的氛圍,標準的政治操弄手段,
然當黃袍加身,當機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時,我想,任誰都不可能拒絕這項誘惑的吧!
打從苗栗大埔案開始,對於陳為廷,自己在相關的新聞評論中,就曾經提過兩個觀察指標:
1.未來十年內,可以預期的,一定會在選舉場域中見到他
-->沒想到大埔案才過去一年多,學運也才過了半年之餘,就應驗了這個指標,
不論其說得多麼冠冕堂皇,說著苗栗是艱困選區云云的,總之,參選是不爭的事實.
究竟是為了口中的公平正義?還是為自己的仕途鋪路?答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2.其人當選之後,問政表現並不會有迥異於前人的嶄新作為
-->一如柯文哲甫當選就面臨多項政見備受質疑的難題,您或可說那是資訊落差的因素所導致,
但這也證明了:局內人的實際施政,其實遠不如局外人所理想化的那般容易.
一朝當選之後,能否延續過往針貶時政的理直氣壯,還是"換了位子,換了腦袋",
這一點,尚有賴於大家後續的監督與觀察.
青年參政很好,這代表著年輕世代對於政治不再冷漠,
但一如電影"女朋友 男朋友"(GF*BF)"所詮釋的:
如何讓當初的一股熱忱,不致於在權力攬上身之後變了調,無疑的,才是更為艱難的課題吧!
在陳為廷身上,我彷彿見到了電影主角王心仁(鳳小岳)的影子:
一樣的學運領袖,一樣的在政壇上發光發熱,未來,是否一樣成為權力者的鷹犬,頗耐人尋味...
若真有那麼一天,我希望他莫忘初衷,不要忘了他在學運散場時所曾說過的一句話:
"如果有一天我們變成被對抗的大人,希望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生命中的這24天".
說完了對陳為廷個人參選立委的褒貶與期許,接著,聊聊其人參與補選的效應吧!
總的說來,由象徵公民運動代表的人選競逐苗栗立委,絕對還是利大於弊:
苗栗縣向來是個以地方派系為主的政治生態,
您看:即使在國民黨如此頹勢的大局下,縣長尚且都還能以懸殊的票數勝出,
就可以知道,在這裡,政黨政治只是其次,真正的關鍵,在於各據山頭的派系.
因此,倘若如此未與民意連動的派系政治為人所詬病,
則或許陳為廷挾著高人氣參選,若真有機會勝出,將可望一舉衝擊派系所主導的政治版圖,
進一步的讓苗栗縣擺脫派系政治的宰制,回歸到尋常的民主常軌中,未嚐不是件好事.
其次,從此次九合一大選中,可以看出來,"網路政治"站了絕對性的主導地位,
然網路總是虛幻,大家總不免質疑:在網路上打打嘴砲,搞搞kuso文宣,
真的就可以做好國家治理麼?
對此疑惑,也許藉由諸如陳為廷這般網路世代下的政治領袖當選,端看其後續在立法院的問政表現:
若出類拔萃,則相信眾人對於網路民主一事,將不再心有疑慮;
但倘若一團糟,也好讓提供給社會一個省思的空間,思考一下網路與現實間的差距,究竟有多麼遙遠?
不論怎麼想,始終都是Z>B,自己還是樂觀其成的.
倒是令人比較納悶的,是民進黨的態度:
民進黨從使命型政黨,轉型為掮客型政黨,可說是民主政治世俗化下之必然,
但端看他們口中的"柯P模式",可以發現:
如今的民進黨,非但心存著掮客的選舉機器心態,而且普遍還有著"成功不必在我"的僥倖思維:
對他們而言,自我勝選與否,已經不那麼重要,只要能夠擊敗國民黨,誰出來選都一樣...
台北市長禮讓柯文哲如此,此次立委補選擬不提名,讓陳為廷參選亦乎如此,
目的都不在攻下一座灘頭堡,而單純的只是希望國民黨可以再一次的慘敗.
就民進黨的算計來說,找非黨籍人士合作,
贏了,可以與有榮焉的共享在野大聯盟的榮光;
輸了,反正也無傷大雅,因為事不關己.
如此公然"搭便車"的行徑,本質上沒有對錯,
但總覺得這不該是身為一個有格調的政黨,所應該存有的心態才是.
顯然的,民進黨的總目標很清楚,就是2016的總統大選,
在此之前,所有的戰役,其實都只是為了消磨國民黨的勢力,而非進一步厚植自我的實力;
正因如此,仗由誰來打不重要,重要的是得要贏才行,又只要能贏,甚麼模式都無所謂.
此種仰賴著盟軍一路打游擊戰的政治操作,若真的一步步打進了總統府,
則如何將這一路以來戰功彪炳的山頭予以馴服,恐怕會是將來更艱鉅的大工程吧!
誠然,選舉為的就是要勝選,但站在政黨的高度,
如何讓勝選帶有著責任上的依據,才是真正落實責任政治的開始,
這不該是軟性的道德勸說,而是政黨本就該自有的主動度量,
沒有了這樣的黨格,政黨,不過也就是為求勝選下的利益集合體而已...
延伸閱讀:
[心硯影評]"女朋友 男朋友"(GF*BF)--自由意識下的心靈囹囫
文林苑王家與大埔張藥房 --- 環境保育與土地正義的主客體論辯
太陽花學運落幕,陳為廷:"若有天我們變成被對抗的大人,不要忘記這24天"
太陽花學運領袖成立"島國前進"(Taiwan March)組織--對第三勢力的原初期許
沉默螺旋效應,正在後學運時代的校園中蔓延--台灣社會欠缺的不是"理性",而是"溝通"
學運領袖聲援"雨傘革命”--他們所渴望的"台灣獨立",究竟是哪一種意象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