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的發想,幾乎已經不再有範疇上的界線,
好似甚麼樣意想不到的情節都有可能發生,甚麼都不奇怪。
然而,在此同時,有些既存的角色設定,
卻始終停留在往昔的刻板印象當中,
儘管屢屢在電影中現身,但角色的種種舉措,卻幾無二致。
其中,居家保姆一角,便是例證之一。
電影所塑造下的保姆,其身世必然令人存疑,
若不是從精神病院走出的,要不就有著父母早逝的悲慘際遇,
打從第一印象,就先設定促使其作出乖張行徑的鋪陳。
繼而,不論其有心或無意,進到家門後,
勢必會同男主人(有些亦可能是女主人)之間暗生情愫,
進而出現大膽偷情、縱情去愛的戲碼。
最後,在食髓知味、認定自己已佔據優勢之後,
展開一連串鳩佔鵲巢的恐怖行徑,粉碎雇主一家的天倫之樂。
以上,這種看似再尋常不過的情節,
看在了真實從事居家保姆的從業者眼中,實不知是做何感想呢?
當代很喜歡以"歧視"來控訴一己遭到異樣眼光的差別待遇,
則如此將保姆角色刻板印象化、一概將之視作蛇蠍的設定,
難道不算是一種歧視嗎?
類似的角色歧視,乍看問題不大,畢竟影劇終究是虛構的故事。
然而,當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似設定,
致使角色本身帶給人們的印象刻板化後,
彷彿傳遞給相關人等錯誤的訊息,
直覺認為該角色必然存在著某些特質,
則後續諸如輕浮、騷擾的舉措,也就容易隨之而來。
就好似近來"豆導"鈕承澤導演所涉及的性侵案件,
經過其與律師的沙盤推演後,已經從原初的純粹強迫性的侵害,
轉而定調為認知不同下的男女朋友關係,
某種程度暗指著女方亦有傳遞好感訊息,
才會在會錯意的情況下,一時迷亂了方寸。
端看著事件發展下來的網路風向,在鈕承澤的說法出爐後,
儘管罵聲仍然不絕於耳,認為解釋乃是一昧的推託之詞,
但不可諱言的,
認為是互有曖昧、只是價錢談不攏的網友,也逐漸的增加中。
究其原因,泰半與類似的劇組人員或小演員角色,
在相關劇集當中,總是以不擇手段的搏上位形象登場,
引致於用"身體來換取演出機會、未果便告對方性侵"的說詞,
即便是再怎麼荒謬,終究還是會有人願意相信,
能說這樣的角色歧視不嚴重麼?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劇情相當簡單,居家保姆在與男主人偷情後,
原以為從此得以獲得對方的溫馨擁抱,
卻不料男主人對她只是尋求一時慰藉,有意與之疏遠,
這讓保姆相當不滿,看似存有著報復的動機。
恰巧,在此同時,幾個與男女主人結怨的角色,
紛紛遭到殘忍的殺害,原以為是保姆所下的毒手,
但最終情節大翻轉,兇手是女主人,
而動機在於捍衛家庭,並想著藉此栽贓嫁禍給保姆。
怎知保姆早在客廳安裝了監視器,
女主人出入的時間與服裝,被完整的記錄下來,
成為鐵一般的犯罪證據。
這個結局挺有意思的,算是個大逆轉,
然而,其也再次的點出一個現實中的現象:
女人面對著枕邊人的出軌,往往總是選擇原諒另一半,
仍然願意與之繼續重歸於好,但對於引致家庭風暴的小三,
則頻頻上演著"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