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提斯總是有國王領導,現在需要的遠不止如此。"
"但是有甚麼能超越國王呢?"
"一個英雄"
"國王只為自己的國家而戰,而英雄,是為所有人而戰。"
縱觀水行俠的內容,就屬這段揭露於預告片內的對白,
最吸引自己的目光,不禁讓我回想起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英雄"。
當劍客無名前往拜會隱世俠侶殘劍、飛雪時,
殘劍說起昔日何以錯過刺殺秦始皇的絕佳機會,
在地上寫下"天下"二字,藉以希冀規勸無名:
"為了避免再陷入到烽火連天、民不聊生的境遇,
如今大一統、專制下的秦國,或許未必是有志之士所樂見,
但對廣大的百姓而言,應該已是最佳解。"
立基在更宏觀的視野,期盼無名從此放下刺秦的念頭。
深記得正是因著這個橋段,讓"英雄"一片被貼上了統戰的標籤,
誠然,當中確實存在著褒揚威權的元素,
但與水行俠情節相仿的,何嘗沒有呼籲世人捨小愛就大義的韻味呢?
不過,頗耐人尋味的,是兩部電影對於"天下觀"所存有的見解差異:
"英雄",強調的是一種"放下"的消極概念,
認為在既有國泰民安的情境下,徒增反叛的紛擾,
僅僅只會破壞眼前的和平,未必能夠引領新時代的演進,
故為了大局著想,理當相忍為國。
顯然對於英雄一角,有著深刻的內斂期許。
相反的,"水行俠"則滿帶著積極的"進取"觀點,
希冀有為者本該當仁不讓的奪取桂冠,
唯有在手中掌握實質權力的前提下,
諸種惠澤於民的理想,才可能有實現的一天。
換言之,退讓與謙遜是毫無意義的,
那只會讓黑暗勢力的幽靈,持續壟罩著世界而已,
只有為真理而爭,才是王者之道。
從對照兩者賦予"英雄"的當然責任中,
或可從中窺見東西方在政治文化上截然不同的差異。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一如同類型的超級英雄電影,本片在劇情上相對是貧乏的,
敘述"水行俠"亞瑟庫瑞乃由人類與亞特蘭提斯女王混血的後裔,
母親深信他能為族人的和平帶來希望,讓各自為政的七海勢力重新大一統,
但在此之前,其必須先面對同母異父的弟弟、純種人歐姆國王的野心挑戰。
於是藉由梅拉公主的幫助下,展開尋找傳說中失落的神兵利器-三叉戟,
唯有取得三叉戟,才有著號令天下的權力與正當性。
最終沒有意外的,像是亞瑟王拔取石中劍一般,
沒有耗費太多吹灰之力,基於是天命之選,
很快就成為其基本配備,登上預期的衛冕者寶座。
就劇情鋪陳而言,本片頗有雷神索爾的影子,
講述的盡是兄弟鬩牆的攻防戰,
但歐姆國王一角顯然沒有洛基那麼引人注目,
就是個典型的大反派,功能僅僅只是等待著被正義的主角處置而已。
倒是電影除了讓人嘆為觀止的聲光特效外,
還加入了宛若"國家寶藏"的尋寶情節,
在整個遍尋三叉戟的過程中,呈現著寫實的冒險元素,
讓電影就這樣的在時而奇幻、時而現實的交錯間,
譜出專屬於亞瑟庫瑞的不朽神話。
說個題外話,在所有類似的兄弟鬩牆情節中,
好似不分國別的,一如典型宮廷鬥爭戲碼般,
總是喜歡將勝利的桂冠,加諸到非屬"儲君"地位的角色身上。
那些處心積慮、早已準備好了的人選,最終往往只能淪為被打槍的境遇,
應驗著俗話有云:"大位不以智取"的諦義。
至高權位的爭奪,以工於心計的態度面對,
往往只會陷入到越是想要、越得不到的窘境,
唯有隨時做好接班的準備,在稟賦各項條件之際,
循著自助天助的契機,桂冠方能水到渠成的加冕。
水行俠如此,現實中的政治人物們亦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