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英國推理小說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這波熱潮,短期內還不會有退燒的跡象!
繼現正上映的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後,
接續著又推出另一改編作品"畸形屋 (Crooked House)",相信很快的也會在台灣與觀眾見面。
比較兩部電影的共通點,就在於"多線人物的劇情發展",
我個人較少涉獵阿嘉莎的小說,但與自己經常閱讀的日本推理小說相比,
顯然克莉絲蒂所慣用的敘事手法,就是典型的"人海戰術":
透過"人多勢眾"的角色互動,牽引出多重劇情的線索,
藉以縱橫交織出規模相對宏大的推理場域,讓迷哥迷姊們沉浸在梳理人物關係的解謎癮中。
當然,龐雜人物導引著多線情節的做法,固然得以使故事更顯詭譎,
但在"人人有嫌疑,人人皆嫌犯"的情境下,如何鋪陳出最完美的結局路徑,儼然成為作者的一大難題。
相對於"東方快車謀殺案"以"深淺不一的刀傷",預先即在兇案當下,埋下多人共謀結局的完美,
在"畸形屋"的故事中,過程中類似的結局梗,就顯得薄弱許多,
最終端賴著阿嘉莎自己作為終極審判者,在所有可能的眾家嫌犯當中,
挑選出自己希冀作為謎底的對象,在缺乏強而有力的線索理路說服下,
框列一個行兇理由的正當性,以指定的模式作為結局,實在少了些恍然大悟的破案快感,頗有點可惜!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故事講述偵探查爾斯接受前女友索菲婭.利奧尼茲的委託,
調查其祖父,也就是大富豪亞里斯提德斯遭人注射"毒扁豆堿"致死的案件。
由於牽涉到遺產的分配,在續絃的後妻,二個兒子,孫子孫女皆有著金錢需求的情況下,
彷若人人都有著下手行兇的動機,讓案情陷入到膠著的窘境。
隨後,在具有法律效力遺囑公布後,發現原來遺產並非平分給遺孀及子女,
而是全數交由孫女索菲婭管理,頓時讓案情急轉直下,
甚或有人認為查爾斯根本是索菲婭找來助拳搶遺產的幫手。
不過,當宣稱握有家族許多秘密的小孫女約瑟芬遭受死亡威脅後,
案情再次反轉,究竟約瑟芬掌握著甚麼關鍵秘密,因而引來殺機,成為破案的最後一塊拼圖。
一如所有偵探小說的戲路,"最不可能的人選,往往就是最終的兇手",
原來兇手不是別人,正是年幼的約瑟芬。
因著對爺爺不支持自己學習芭蕾舞,並天天看著大家族內的權力鬥爭,
驅使其希冀藉由爺爺的死亡,來隔山觀虎鬥的欣賞隨即而來的遺產爭奪戰,
那種讓家族走向滅亡的頹勢,在看約瑟芬眼中,卻成為今生最歡愉的享受。
把家人各種直面反映的人性醜態,當作是自己的成就與樂趣,
一如書名"畸形屋",整個家庭從根本的價值觀,顯然已經遭到徹底的扭曲了。
"甚麼是毒?一個八歲的小孩,就有這樣的心機,這就是毒。"
以上是電影"臥虎藏龍"中,碧眼狐狸在評價玉嬌龍時,最一針見血的針砭,
看來套用至本片當中的約瑟芬,似乎也是同樣適用。
其實也不僅止於此,就自己印象中,
電影"致命ID"(Identity)在主角多重人格的交戰下,最終勝出的,
一樣是貌似憨厚誠懇,毫無心機的小男孩。
我總是不免在想:"以孩子作為兇手的正當性,究竟在哪呢?"
個人解析,箇中關鍵,應與小孩子的"天真單純+愛恨分明"兩個特質有關:
因著"天真單純",
往往不知事件的輕重,偶然沒由來的惡作劇心思,卻往往成為致命的關鍵;
因著"愛恨分明",
情感上不如大人般縝密,引致於當討厭某人之際,往往毫不掩飾以具體行動表達恨意。
正是這兩項出於孩子的特質,讓年幼孩子屢屢成為推理作家筆下,最棘手的真兇。
以約瑟芬為例,單單只是因著討厭爺爺不支持自己學芭蕾舞,
加上自己喜愛推理的性格,希望藉由爺爺的死,
來觀察家族成員爭產的百態,便據此就親手殺害自己的血親長輩,
儘管犯案動機相當薄弱,但套上了前述孩子的特徵,顯然是再合理不過的結局囉!
Ps.約瑟芬最終的下場,立基在大家族避免家醜外揚的前提下,或也絲毫不令人意外。
只是感到頗為惋惜的是:何以大家族總是喜歡祭著"家族"名聲的大旗,
完全不顧及底下成員的自我成長與實踐呢?
徒然只是為了成全家族間的表面和諧,卻擺明的犧牲家人各異性也在所不惜,
就這樣的,讓孩子們身處在彼此間的勾心鬥角,以及競逐權力金權慾望的環境下成長,
最終造就連自己都想像不到的變態怪物,繼而成為徹底摧毀整個大家族的禍首。
說是"咎由自取",我想是最貼切的形容詞了!
(竭誠邀請您加入我的粉絲頁,一起聊聊關於電影的二三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