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2024「煎鮪魚」(下架王世堅、何志偉、高嘉瑜),

有黨員建議立委初選應以「排藍民調」方式進行,

讓真正認同黨性、願意服從黨紀的同志得以出線,使「背骨」情事不再發生。

然而,這真的可行嗎?

殷鑑不遠,回顧2007年的「11寇事件」,

當時民進黨也曾經以表彰對黨的忠貞為由,祭出排藍初選民調,

但結果席次銳減,致使全黨陷入愁雲慘澹的境遇。

展望2024,倘若真又祭出相仿的機制,會否重蹈覆轍呢?

 

對此,我提出兩個思考的觀點:

 

一、政黨到底要甚麼樣的候選人

基於單一選區的特性,候選人須獲得多數選票才足以當選,

致使政黨在考量人選之際,不能僅僅參酌黨員的支持度,

而必須視其有否囊括最大選票的能耐,

故相較於用「排藍/綠民調」測試候選人在黨員心目中的忠貞程度,

採取普查的「全民調」方式,較能找出最可能勝選的人選。

然而,政黨該是以勝選為目的而已嗎?

是否該秉賦著更上位的理念與價值,不因為求勝選而有所妥協,

就是近期民進黨員提出「排藍民調」的初衷。

畢竟,好不容易在艱困選區中勝出,

但當選者言論卻基於選票極大化的經營策略,屢屢挑戰挑戰黨的施政基調,

無怪乎會有親綠媒體人憤慨的會說出「與其繼續讓高嘉瑜選上,還不如掉港湖這一席」。

綜言之,政黨在考量初選機制時,首先必須思考,

到底是勝選考量重要、還是能彰顯黨的價值為重?

其實兩者本就可以並行不悖,

由政黨先遴選能忠實傳遞黨主張的候選人,

繼而在競選過程中為黨發生,藉以博得最大選票的支持。

但或許連政黨都懷疑自我立場能否服眾,往往選擇向選民妥協,

直接將提名權力,透過全民調的機制,雙手交由選民來決斷,

或許多了幾分勝選把握,但卻難以防範背骨情事的頻仍發生。

 

二、全民調隱藏的木馬屠城心計

坦白說,政黨初選全民調玩了十幾年了,選民早已熟悉運作機制,

假若不同政黨的支持者要進行「反動員」,也並非不可能。

如日前媒體人郭正亮在回顧2018年國民黨總統初選過程,

就提到綠營支持者盡皆在韓國瑜與郭台銘之間,選擇支持韓國瑜,

因為當時最強的候選人,其實是郭台銘,

最終韓國瑜強出頭的結果,就是總統與立委雙雙一敗塗地。

試想,如果相仿的戲碼重新在2024上演,

無論是藍營的侯友宜或朱立倫,抑或是綠營的賴清德或陳建仁,

那些藍綠死忠的支持者,為求勝選,

難道不會將民調的表意機會,投給最弱的候選人麼?

我想,近幾次的選舉,

政黨皆偏好不辦初選、而改以協調徵召的方式產生候選人,

或許就是為了防範出現類似「木馬屠城」的反間計。

 

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而政黨政治才是「責任政治」。

民主進行的程序,理當是由政黨遴選優秀的人選,

銜負著為黨理念發聲的職志,對外尋求選民的認同,

讓勝選建立在認同該黨主張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做好政策溝通的工作。

無奈,贏不了、甚麼都是假的,

為求勝選,政黨往往選擇逃避自我職志、以「逆民主」的方式,

直接詢問選民想要甚麼人選,

縱使其人與黨的立場大相逕庭,也選擇姑息容忍,

直到身陷逆境之際,才選擇不忍了,似又何必呢?

 

政黨擺盪在「掮客型」或「使命型」之間,怎麼選?

迎風而行,就多點譁眾取寵屬性,逆風前進,則回防固守核心價值,

2024這一局,各黨初選機制怎麼訂,著實考驗著各該黨主席的智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