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2024「煎鮪魚」(下架王世堅、何志偉、高嘉瑜),
有黨員建議立委初選應以「排藍民調」方式進行,
讓真正認同黨性、願意服從黨紀的同志得以出線,使「背骨」情事不再發生。
然而,這真的可行嗎?
殷鑑不遠,回顧2007年的「11寇事件」,
當時民進黨也曾經以表彰對黨的忠貞為由,祭出排藍初選民調,
但結果席次銳減,致使全黨陷入愁雲慘澹的境遇。
展望2024,倘若真又祭出相仿的機制,會否重蹈覆轍呢?
對此,我提出兩個思考的觀點:
一、政黨到底要甚麼樣的候選人
基於單一選區的特性,候選人須獲得多數選票才足以當選,
致使政黨在考量人選之際,不能僅僅參酌黨員的支持度,
而必須視其有否囊括最大選票的能耐,
故相較於用「排藍/綠民調」測試候選人在黨員心目中的忠貞程度,
採取普查的「全民調」方式,較能找出最可能勝選的人選。
然而,政黨該是以勝選為目的而已嗎?
是否該秉賦著更上位的理念與價值,不因為求勝選而有所妥協,
就是近期民進黨員提出「排藍民調」的初衷。
畢竟,好不容易在艱困選區中勝出,
但當選者言論卻基於選票極大化的經營策略,屢屢挑戰挑戰黨的施政基調,
無怪乎會有親綠媒體人憤慨的會說出「與其繼續讓高嘉瑜選上,還不如掉港湖這一席」。
綜言之,政黨在考量初選機制時,首先必須思考,
到底是勝選考量重要、還是能彰顯黨的價值為重?
其實兩者本就可以並行不悖,
由政黨先遴選能忠實傳遞黨主張的候選人,
繼而在競選過程中為黨發生,藉以博得最大選票的支持。
但或許連政黨都懷疑自我立場能否服眾,往往選擇向選民妥協,
直接將提名權力,透過全民調的機制,雙手交由選民來決斷,
或許多了幾分勝選把握,但卻難以防範背骨情事的頻仍發生。
二、全民調隱藏的木馬屠城心計
坦白說,政黨初選全民調玩了十幾年了,選民早已熟悉運作機制,
假若不同政黨的支持者要進行「反動員」,也並非不可能。
如日前媒體人郭正亮在回顧2018年國民黨總統初選過程,
就提到綠營支持者盡皆在韓國瑜與郭台銘之間,選擇支持韓國瑜,
因為當時最強的候選人,其實是郭台銘,
最終韓國瑜強出頭的結果,就是總統與立委雙雙一敗塗地。
試想,如果相仿的戲碼重新在2024上演,
無論是藍營的侯友宜或朱立倫,抑或是綠營的賴清德或陳建仁,
那些藍綠死忠的支持者,為求勝選,
難道不會將民調的表意機會,投給最弱的候選人麼?
我想,近幾次的選舉,
政黨皆偏好不辦初選、而改以協調徵召的方式產生候選人,
或許就是為了防範出現類似「木馬屠城」的反間計。
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而政黨政治才是「責任政治」。
民主進行的程序,理當是由政黨遴選優秀的人選,
銜負著為黨理念發聲的職志,對外尋求選民的認同,
讓勝選建立在認同該黨主張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做好政策溝通的工作。
無奈,贏不了、甚麼都是假的,
為求勝選,政黨往往選擇逃避自我職志、以「逆民主」的方式,
直接詢問選民想要甚麼人選,
縱使其人與黨的立場大相逕庭,也選擇姑息容忍,
直到身陷逆境之際,才選擇不忍了,似又何必呢?
政黨擺盪在「掮客型」或「使命型」之間,怎麼選?
迎風而行,就多點譁眾取寵屬性,逆風前進,則回防固守核心價值,
2024這一局,各黨初選機制怎麼訂,著實考驗著各該黨主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