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邊緣人,確切的定義有很多,
但基本上不外乎形容個人因著某種社會認定的重要條件稀缺,
諸如金錢、地位、道德、容貌、
抑或僅僅某種心結縈繞在心中,選擇了自我放逐,
而引致遭到集體共識下的排擠,
成為不被見容於社會良序生活的群體。
社會邊緣人,究竟"正不正常",
端賴著您如何去界定"正常"一詞:
在社會"集體"的邏輯當中,
為求存在著易於治理的同一性,訴求的是必須普羅化的簡要規則。
於是,社會取其最大的公約數,
作為評斷個人是否合乎維繫良序社會所秉持的特質,
無法通過該公約數標準者,就被認定為不正常。
但這合理嗎?
畢竟每個人皆存在著個體間的差異性,僅僅基於治理上的便利性,
便驟然斷定了某人的邊緣性,從而使其喪失進入社會秩序的資格,
與集體漸行漸遠,最終宛若自我流放般的消逸無蹤。
有否想過,假若判準從集體的公約數,轉由個體的同理心來取代,
藉由想像著個人成長所遭遇到的情境,進而走入其人的世界中,
認知到當中引致於落入邊緣困境的癥結點,
從中以更廣泛的包容心予以化解,待心中的魔障消逝,
或許能夠將其再次拉回到社會認知下的常軌。
顯然,那是需要付諸更寬大的耐心與成本,才能達致的解答,
無奈多數人不願為此有所付出,僅僅以集體簡明扼要的準則處世,
才讓邊緣人底心下的心結無法獲得紓緩,只好繼續的選擇沉淪。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恐怕也真的只有同為社會邊緣人,
曾經感受過自我遭到集體遺棄的經歷,
才能懂得相互體諒與珍惜吧!
本片,即是藉由一家怪奇的卡拉OK店家作為場域,
講述著裡頭充滿著幾位底心下隱藏著故事的人們,
彼此相知相惜、相互扶持的黑色幽默劇作。
坦白說,本片與另一部韓國電影"屍蹤7號房 (Room No.7)",
從拍攝場景、人物設計、故事主軸、乃至於背後寓意,
幾乎可說是高度相似,甚至根本就是向其"致敬"之作。
但本片在寓意的表達上更加的強烈,
將社會邊緣人的境遇,透過戲謔的手法,
演繹得相當傳神,更為難得。
回歸到社會關懷面向,一如電影中前來卡拉OK尋求滿足的客人:
有想著半套服務的、有希冀滿足偷窺慾望的、
有幻想著SM性愛的、當然也有純粹想過來唱歌的...
相對著這些形形色色客人的貪嗔癡,
劇中那些被設定為邊緣人的主角們,
真有比客人還要"不正常"麼?
倘若我們總是大量產製化的去檢視每個人表象的社會特徵,
漠視著個體私底下的客製化需求,非但無法有效的滿足渴求的慾望,
從而也只會將更多的正常人,推往社會邊緣人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