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軸線作為敘事背景的電影,觀賞起來特別迷人,
畢竟多了點踏實的現實感,也就是當下常提到的"接地氣"。
早從經典電影"阿甘正傳"開始,
便對於透過援引大事紀的演繹方式感到驚艷,
後進不少電影皆看得到依樣畫葫蘆的痕跡,
(諸如近期的"羅馬(Roma)"與"窒息(Suspiria)"皆屬之)
但因著對他國歷史典故的不熟稔,相對的較無法產生共鳴。
而本片以台灣的政治社會事件作為背景,
歷經首次政黨輪替、產業出走潮、九七金融風暴、房市崩解、
紅衫軍倒扁、馬英九八年執政、以及蔡英文總統就職等時刻,
藉以作為分野情節發展的時序區間,
端看著身為市井庶民的小人物主角,在各個時點之下的生活境遇。
無奈的是,如同金馬獎最佳電影"大象席地而坐"所點出的意涵:
"你或總認為,去到了哪個地方,
輪到了誰來執政,日子就會過得更好。
很可惜的是,想像何其性感,真實卻如此骨感,
當時間真走到了預期的階段,才恍然大悟的發覺,
其實任何事都沒能改變,不堪的人生,處境堪憐依舊。"
我想,這或許也是當代政治的更迭如此迅速的緣故,
過去賞味尚可存有八年,如今四年、甚或更短,
人民便可能對當下的情境失望,而另投他人懷抱。
這固然顯現出現實政治的不滿,
當然,同時也是面對一成不變人生的自我救贖,
儘管那個改變的力量,始終是微乎其微的。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中主角施人傑(傅孟柏 飾)的設定,
大概與自己的年齡相仿(6年級至7年級),
在青春正要綻放的歲月,台灣甫完成首次政黨輪替。
在校園中遇見讓他一見鍾情的學妹李曉萍(溫貞菱 飾),
兩人共同歷經生命中的幾大轉變後,
終在不敵人傑父親所遺留下來的龐大債務,
彼此開始產生的感情上的裂痕。
曉萍始終嚮往婚姻,原天真的以為努力還清了人傑債務後,
百年好合的夢想即可成真。
但人傑或許礙於自己成長歷程的魔障,對於婚姻存在著恐懼,
索性藉由前往大陸發展事業為由,與曉萍漸行漸遠。
幾年之後,人傑經商失敗,以暗地偷渡的方式回台,
聽聞曉萍被一位富二代玩弄感情,在因此墮胎之後罹患憂鬱症。
人傑探詢後找到曉萍的住所,帶著愧疚希冀得以復合,
但曉萍想及過往的種種,頓時備感年華逝去,選擇走上自殺一途。
之後,人傑氣憤的持槍找上富二代理論,
然富二代卻告知人傑,自己根本從未與她發生關係,
曉萍始終愛著的,都是人傑。
知悉真相後,愧疚之情頓時皆湧上心頭,終讓人傑選擇飲彈自盡。
故事以淒美的方式呈現,但所述說的,
卻是千千萬萬、屬於這個時代台灣人共同的心聲。
我們曾經迷惘、失去引領自己向前行的方向,
總是天真的認為過了某個時點,那個曾經就會成為過去;
可惜讓人備感無力的,是曾經非但揮之不去,
甚至過度到我們的未來,致使前途黯淡無光。
台灣當前所遭遇到的,不正是這般的迫切危機麼?
以時空背景與情境設定來看,
本片與動畫片"幸福路上"(On Happiness Road)極為相仿,
皆勾勒出台灣八零年代的那個黃金歲月,
講述著底下的小市民們,如何與時局變遷共生共榮,
處處透露著世事如棋,乾坤末測,人生當隨遇而安的禪意。
然而,"幸福路上"從正向的態度出發,
儘管大環境何其險峻,但我們卻能夠在愛的滋潤下,
安然成長度過,讓下一代容有更美好的願景。
本片則從負面的觀點詮釋,
認為再怎麼樣完美的夢想擘劃,真走到了實現的當口,
才會驀然發覺那不過就是一場虛幻,
始終無法觸及心目中的極樂理境,
只剩下如何度過這該死人生的落寞與寂寥。
究竟哪個情境較符合現實呢?
我不願意承認是本片較為貼切,
但真相恐怕由不得自己不去承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