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克莉絲堤:殺人網站"是由"凶兆"(Sinister)導演Scott Derrickson監製,

並由"暮光之城系列"(The Twilight Saga)女星Ashley Greene(想不起她演誰...),

以及"3D無底洞"(The Hole)女星Haley Bennett共同攜手主演.

故事描述著各地頻頻上演著女子失蹤的案件頻傳,歸納失蹤女子的特徵,她們都是"年輕貌美".

隨著感恩節來到,某所大學的學生們紛紛回家過節,

唯獨勤儉的賈絲汀,為了節省返鄉機票費,選擇留在宿舍打工讀書.

賈絲汀原以為這會是個充實的假期,沒想到她清秀美麗的臉龐竟引來無情殺機,

在偶然的機會下,成為歹徒鎖定的目標,讓她陷入了危機四伏的境遇...

  

查詢電影的資料後,儘管不清楚監製與導演之間的分工與職司為何,

但其實我還蠻訝異的,這部電影居然會與"凶兆"(Sinister)扯上邊.

畢竟"凶兆"算是自己看過的恐怖電影中,可以列為"經典收藏"的等級,

而這一部,跟把寶貴的兩小時丟到水裡的感覺是相仿的,真是浪費時間...

 

之所以認為浪費時間,很簡單,因為整部電影只能用"亂無章法"來形容...

當然,最大的敗筆,在於"殺人的動機不明":

觀影之初,講了一堆聖經的相關典故,看似有點像是個宗教狂熱組織;

而殺人兇手習慣將殺人過程拍攝下來,在殺人過後,隨即傳到影音網站上,並說著"Kristy",

看起來有類似於擁有某種癖好的偏執殺人狂.

基於這兩點,我起初會認為:兇手在擇定被殺對象時,是有一定的邏輯與脈絡可循的:

要麼是被害人違反了宗教的戒律,如淫邪,缺德之類的...

要麼是被害人的相關特徵引發殺機,如美麗動人,或名字為"Kristy"等...

總是得要有個理由,能夠說服觀眾兇手的殺人動機.

但可惜的是,完全沒有,劇中主角稱不上美豔動人,同時也不叫Kristy,

她甚至在與兇手初見面時,還出錢幫兇手購買商品,這樣都能引來殺機,還真是莫名其妙.

 

另外,那個兇手組織習慣在殺人之後,將拍攝過程po到網路上的舉動,也完全是無厘頭,

非但跟整部電影的來龍去脈毫無關係,也完全不懂上傳網站所為何來...

若電影最後給個"為了衝網路點閱率"的答案,或說是老梗,但至少也還是個自圓其說的解釋,

諸如電影這般完全沒給的理由的虎頭蛇尾,根本就是不負責任的編導.

莫非本電影還打算拍第二部不成,打算在續集中再解釋?

我想,如果這部戲真出續集的話,那我這電影評論專欄也甭開了吧!!

 

當然,電影說起來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在緊張驚悚的情境營造上,收到了頗為不錯的成效.

感覺上,劇組似乎運用了一種"情境想像"的手法:

讓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得以融入自我的生活經驗,進而不自覺的將主角的意象與自己重合,

將主角演繹出來的驚悚片段,轉化成為自身基於相仿情境下的恐懼,而使自己心生寒意.

  

記得先前聽過一位老師談起到美國求學的經驗,提到了每到感恩節或聖誕節,

美國學生紛紛趕著回家鄉過節,而留在學校內的,多半都是各地無法返鄉的留學生,寥寥可數.

那種近一個星期可能都見不到人影的感覺,實在難耐,因此他們經常會在佈告欄上,

貼上自己的聯絡方式,以便在空盪盪的校園中,找到個互訴心事的人,排解寂寞...

試想:倘若美國校園逢長假之際,真如上述所說的那般空盪盪場景,

當您因著某些因素得留校而無法返鄉,又找不到人陪伴的時候,

如果這時候看到這部恐怖電影,那種觀影後的恐懼能量,相信是無法想像的強大吧!

我想,若要說這部電影有著甚麼樣的成功之處,

大概就是在相仿的情境之下,它絕對能夠讓您深刻體驗著箇中的恐懼...

(也許這部電影,若在美國的感恩節前夕應景上映,或許會有不錯的票房也說不定吧...)

 

總之,這部電影直可說是"乏善可陳",

但每每類似這種"看似有,卻是無"的電影,

總會有著各式各樣神邏輯的影評產出,

能夠將電影解說得比導演自己所能想到的還要深入許多.

過去幾乎沒有例外的存在著如是現象,讓人總感覺驚嘆不已,

但至少這一部,我到現在還沒看到類似的神作就是了...大概是真的掰不出來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