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與想像.JPG

曾經有一陣子,『同理心』遭到莫名的汙名化,

淪為等同是『情緒勒索』的負向情緒代名詞,

認為在要求他者付出同理心的當下,乃存有著指使行徑的威權意涵,

在當前大家凡事講求自由的情況下,自然無法受到青睞。

 

然而,回到道德體系建構的最初,

事實上,『同理心』扮演著相當核心的關鍵角色,

畢竟每個人出身背景不同、成長歷程也大異其趣,

要如何讓所有個體產出殊途同歸的結果,仰仗的就是『同理心』。

簡單的說,凡是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將自己置於彷若設身處地的親臨,

在體認著他者所面臨的境遇後,自然願意放下我執,

以『成全』來詮釋彼此的交集點,讓良序社會得以永續的繁衍下去。

 

不敢妄言當前社會的諸種亂象,是截因於同理心的稀缺而起,

但確實在少了彼此道德感的對接後,

作為社會共同體的共識價值觀,毫無疑問的逐漸流逝。

個體系統取代了集體行動,

致使偶發的事件,也就無法再透過一致性的判準做出預測,

人我互動之間的風險,也就焉然而生。

或說這是強調個體至上的『後現代社會』之必然,

但如何找到離散個體之間的共通性,著實才是當代社會學必須去面對的議題。

社會中就是集體的存在,沒有了作為串接的意識,分崩離析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一如電影中的三則小故事:

一、『魔法(也比不上的虛幻)』,

敘述閨蜜先後戀上同一個男子,前任儘管猶有情意,亦知悉舊情復炙的輕而易舉,

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手,因為其或體認到,成全才是愛情最高貴的情操。

二、『敞開的大門』,

為了男友而展開對教授的誣陷行動,最終陰錯陽差的讓教授丟了工作。

心下那份懊悔與愧疚始終存在,終於在重新遇見男友的當下,

聽聞其意氣風發的人生,想及教授的不堪際遇,

臨別前絕對沒由來的留下一吻,撩動前男友的情慾,

讓他從此得再陷入不安於室的煉獄之中,這可是復仇的最高境界。

三、『再一次』,

錯認的同學,彼此大可因著陌路人而無所交集,

然彼此在經過閒話家常的心事傾吐後,選擇了擔綱了卻對方宿願的角色,

聽著眼前人對往昔情感的表白,拾回了人生無法重來的遺憾。

 

顯然,三樁截然不同的小故事,

但所共同的是,主角們最終都選擇以『同理心』來坦然應對,

讓起初未知的結局趨向,回歸到你我日常都能夠想像得到的情景,

這是道德之必然,也是人際關係中、所希冀企及的最適狀態。

在品味箇中美好的同時,不妨靜下心來思考,

究竟『同理心』是散發人性的光暉、抑或真是情緒勒索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