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著諸如諾蘭般名導的名氣,然卻拍出了不亞於"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磅礡氣勢的大格局,
尤其是其中每個時代悲劇人物對於家的那份渴望與眷戀,
對於返鄉的那份懇切,卻又存有著無可奈何的惆悵,
帶出了戰場上的冷酷與無情,也襯托出小人物在逆境中企求生存的堅毅與勇氣,
儼然的,電影中呈現出最晦暗的深淵,同時也展露著無比的人性光暉.
究竟,"軍艦島"的史實是真或假?
各方說法不一,但根據相關新聞追蹤報導,地理上的"軍艦島"的確存在,係位於日本長崎縣的"端島",
至於當中是否曾有過這麼一段轟轟烈烈的日韓交鋒史,就有待史學家的界定與考證了.
作為電影中主要被指控的對象,日本政府為此特別出面予以駁斥,
宣稱故事皆為杜撰,僅僅是藝文界的創作發想.
但顯然,這就像是中國政府一再聲明"六四天安門事件中,不曾死過任何人",
抑或是日本左翼份子一貫否認南京大屠殺曾經發生過,其實都是一樣的荒謬可笑.
身為二次大戰的罪魁禍首,日本人的歷史原罪還少麼?
歷史電影本就秉賦著民族意識的傳承,
相信在"軍艦島"播映後,預期恐又掀起一波韓國的仇日浪潮,
畢竟,歷史可以原諒,但教訓卻從來就不能夠遺忘,這一點,韓國人自當了然於胸.
對比之下,台灣政壇中某些親日的流派,就令人不敢苟同與領教,
誠然,為了台灣獨立建國,為了在強權當口選邊站,
以"棄中親日"的策略,作為政治論述的基調,得以令人理解.
畢竟若無法在根本上,將台灣從中國人的歷史道統中脫離而出,
則在文化情感與民族意識趨同的前提下,欲截然將台灣與中國予以二分,鮮非易事.
故唯有透過否認日本在中國土地上的種種侵略,否認各該作為與台灣相關,
才能夠讓台灣存有著迥異於中國歷史的軌跡,走出屬於自己的台灣史觀.
然而,從政治權衡的角度,或許如此,但事實上呢?
就人民的情感而言,也得以做如是的親日觀點詮釋麼?
為了奠定親日的台灣史觀論述:
二戰時期的慰安婦,可以被解讀為是自願的?
日本對台殖民統治時期,可以從"日據"(日本佔據)正名為"日治"(日本治理)?
甚或日本統治時期的在台建設,可以被詮釋為真愛台灣,而非利益壓榨與汲取?
種種荒謬乖誕的認同,瞠目結舌的說法,
聽在那些真真正正曾受過日本迫害的台灣人而言,心中是做何感想呢?
戰爭的殘酷無道,凌遲不仁,若非因此深受過生離死別的痛苦者,是完全無法理解的,
那種不共戴天的怨,絕非史學家雲淡風輕,悖離事實的詮釋基調,所能夠撫平與抹滅的曾經...
回歸到電影本身,儘管日軍與韓籍礦工的相互駁火為本片的亮點所在,
但自己更加有所感觸的,是當中韓籍礦工的工頭領袖,
也就是尹學哲的角色設定,有著相當深長的感觸.
撇開國家大義的大是大非層面,就勞權的捍衛而言,
作為肩負著礦工福祉的領袖,尹學哲本該做為日韓之間的折衝者,為礦工謀求最優渥的福利.
但其卻為了個人的利益,與日本軍官合謀,極盡剝削同籍礦工之能事,
扮演的角色間混淆,令人備感遺憾,或只能說這就是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吧!
對照當前的勞資關係,其實一如尹學哲般的角色,到處存在著:
作為資方的立場,自是不希冀事業單位存在著工作組織的運作,
縱使真有成立工會的必要,資方通常所採取的策略,係收編勞工所能夠信服的人物,
使之作為轄下工會的領袖,藉此方便控制工會的會務運作.
這樣的"工會領袖",表面上是為勞工喉舌的維權者,
事實上往往是作為資方安撫勞工的頭人,收受資方相應的報償,成為資方的附庸.
是故,尹學哲的角色刻劃得相當寫實,那著實是工會運作下的常態,
惟感嘆的是,若這儼然是工會組織的日常,則勞權何時能夠守得雲開見月明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