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速列車"堪稱為近來查詢度最高的一部電影,
光是社交圈中的好友動態,分享該電影的po文就不知幾凡.
不可諱言的,電影會引領一股風潮,當代社群網站的分享功不可沒,
當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到友人直誇某部電影好看,佳評如潮時,
縱使再不喜歡的電影類型,多少也會多少關注一下.
但若真要說單憑著社群分享,能夠將一部糞作塑造成神作,
相信也絕對是沒有可能的...
作品與分享之間,係相輔相成的存在,要說有甚麼僥倖的空間,難喔!
端看這部電影,其實嚴格說起來不算原創,
畢竟諸如活屍,喪屍的電影,在歐美好萊塢的電影世界中,早已是拍到爛的素材.
但不是原創,卻能夠引來如此巨大的矚目,
想必在原創的基礎上,重新增添了許多新穎的點子.
比較最著名的活屍系列作--惡靈古堡(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
我個人歸納的結果,認為"屍速列車"有著三項創新:
1.凡人與超人的差異:
儘管活屍的起源,同樣來自於生化公司的病毒外洩,
但所不同的:惡靈古堡的主角Alice,是個與病毒完美結合的女超人,
能夠不顧一切的奮勇砍屍,而沒有時刻受到生命威脅的窘迫感;
相反的,屍速列車上的主角們都是平凡人,
僅能夠單純的透過智取與逃亡,來掙得一絲一毫的生存機會.
顯然,少了惡靈古堡那種火力強大的廝殺快感,
卻多了幾分絕地逢生的危機臨場感,
對於同時屬於凡人的影迷而言,更有感,更具有同理心的說服力.
2.幽閉恐懼症下的驚悚塑造:
"惡靈古堡"系列作,除了第一集尚且運用到空間的元素外,
其後續的作品,走的都是遼闊的戰場風,甚至還不乏出現千人廝殺的場景.
相較之下,"屍速列車"則是將主場景,限縮在有限的列車車廂內,
在僅有的空間當中,讓發狂的喪屍與人類展開對決,上演一場近身肉搏戰,
這讓觀眾們很容易陷入到場景的情境當中,
透過幽閉恐懼的營造,達到期欲讓影迷毛骨悚然的效果.
3.諸種人性酸苦甜滋味的刻畫:
惡靈古堡系列作,主要的電影取向係動作類型,
賣點在於蜜拉喬娃維琪的女打仔身段,看的是強大火力讓喪失爆頭的快感.
然而,"屍速列車"卻大異其趣,儘管動作畫面同樣精彩,
但情節中所展露出來的,卻是一幕幕人性大考驗的催淚場景,
對於每個個人的人性刻劃,或許因著電影篇幅而無法完備,
然一幕幕生離死別的畫面,卻依舊忍不住讓人心傷.
這種"寓感情於動作電影"當中的做法,
絕對是讓該片催出巨大票房能量的箇中關鍵之一.
基於以上三點創新,即便不是原創的題材,
卻也能夠製作出同原作分庭抗禮的經典劇作,
我想這或許是本電影廣受熱議的重點所在.
對於本片的人性議題,諸中催淚的情節也就不談了,
畢竟那種只要哭點對了,就可賺人熱淚的橋段,不存在分析的空間.
相較之下,我個人比較著重的,是在"衝突性人性價值觀"的探討:
在觀影之後,相信大家對於那位一再阻撓救援任務的"千里馬客運營運長"容錫,
應該都是幹譙到爆,咸認為怎麼會有這麼自私自利的人,
甚或將其投射至社會貧富階級當中,心生"為富不仁"的潛在忿恨感.
然而,是否容錫真是罪無可逭?
撇開忖度其自私與否的心態,從表象來分析他的作為,
或也不過就是"因不了解而心起自我防衛"的尋常人性而已麼?
究他煽動眾人將車廂門關閉一事來看,
自然的,我們知道被擋在門外的人無一受到感染,故會為他們抱屈,覺得無辜;
但從反向觀點思考,如果他們之中有人遭受感染,只是還沒發病,
則讓他們進到車廂,豈不是對原有車廂內的乘客,造成莫大的生命威脅麼?
於是乎,"寧殺錯,不放過",選擇緊閉車廂門,就成為車廂內乘客最適的集體選擇.
您或可用道德的觀點,來批判其自私的行徑,
但從理性抉擇的角度而言,其選擇本身恐是著毋庸議的判斷.
換作是你我在該情境當中,因未知而產生排擠的心態,也是人之常情吧!
這就像是政治哲學大師Michael Sandel,在提到"人權"所舉的案例一般:
對即將擘劃一樁恐怖攻擊的嫌犯"刑求",究竟是不是一種正義?
若嫌犯真的涉案,則刑求可能得以避免後續更大的浩劫;
相反,若嫌犯是無辜的,則刑求將侵犯其個人的基本人權.
在未能確定該嫌犯是否參與恐怖攻擊的前提下,到底該不該刑求呢?
人權主義者,自是陷入人權至上的觀點,認為一切刑求都是種謬誤,
但倘若因此而釀成更恐怖的災難,更龐大的人員死傷,難道也都無所謂麼?
這或許就是個值得思考與論辯的議題,
價值判斷本身無涉高低優劣,就端賴您用甚麼樣的觀點去省視問題的癥結.
捍衛人權的浪漫,極其容易令人一廂情願的戀上,
但倘若僅僅基於人權至上的理由,
而讓大眾陷入危機滲透的情境中,是否同樣值得?
相信答案,因人而異,至於我個人是抱持著懷疑態度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