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棄之地.JPG

篤信宗教的極致,當善念氾濫成災,會是甚麼樣的光景呢?

負負得正的逆反,是否也同理可證呢?

至善的心念到頭來,可能成為罪惡的淵藪麼?

種種解不開的結,往往是局外人看待宗教的命題。

 

一言以蔽之,許多人或難免迷惘,

明明一生皆與人為善,並無任何悖離道德規範的行徑,

為何命運之神總是沒能站在自己身旁,屢屢引導進入水深火熱的境遇。

於是乎,人們的信仰在此形成閉鎖循環,

越是處於逆境,對於神的渴望越見飢餓,

致使各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獻祭一一浮現,

隨著坎坷程度越是令人髮指,最終成為一種病態,

魔性則在過程中應運而生。

此種魔性源自於神性的弔詭,恐怕是宗教所難以自圓其說的沉疴。

 

深究箇中原委,或許早在宗教創立之初,就已然相互矛盾了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俗世宗教總教導人們節制慾望,

認為諸種慾望乃罪惡的源起,唯有讓自己處於清心寡慾的心念,

才能明心見性的窺見神祉的純粹。

然而,在此同時,

宗教卻又不時的釋放出神明得以為眾生消災解厄的訊息,

讓人們心中本已心如止水的平靜再掀波瀾,

彷若有種錯覺,認為只要虔誠的祈禱,縱然再大的挫折,或都可迎刃而解。

正是對於慾望執念的相互矛盾,使信徒在許願的當下,

心念早已不再秉持著單純的善念,而更像是一種交換,

一種在人生軌道上進行梭哈賭局的荒謬,

為達一己心下的目的,疊代式的累加籌碼,

直至逾越神魔界限亦在所不惜。

電影中Arvin的父親,為求妻子癌症病情出現奇蹟,

不惜殺害自己心愛的狗狗,正是因著慾望的驅使、由善轉惡最經典的例證。

 

電影改編自Donald Ray Pollock同名小說,

風格相當灰暗陰鬱,簡單的說,就是將基督教所提及的十誡,

如不可濫用上帝之名、不可謀殺、不可姦淫、不可貪戀別人妻子等情境,

盡諸以事件式的演繹,植入到劇中的各個橋段,等同於邪惡的總和,

讓故事中的僻靜小鎮,彷若成為現實版的「索多瑪城」。

但頗令人感到弔詭的是,究竟是上帝放棄了他們?

抑或是源自於人性的墮落使其錯解了神明的旨意?

甚或互為因果?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存有自己的定見吧!

 

隨著成長經歷的積累,

坦白說自己看待宗教信仰一事,也有了程度上的轉變。

過往的無神論基調儘管不曾更易,對於表象一切宗教儀式的解讀,

就如同電影中Robert Pattinson所飾演的嗜色神父般,

都是有所求的假道學,是玷汙真神旨意的塵埃。

然而,對於撫平內心的波瀾而言,確有其實質的效用,

與其教導信徒禱告祈願,希望從神的憐憫中有所得,

倒不如試圖讓人們知悉「放手」的重要性,

懂得世間萬物的變遷,都只是無可逆轉的輪迴,

個人在漩渦下能做的,不是去抓住甚麼,

而是該順流而行,懂得「活在當下」的意涵。

 

神的安排皆有其意義,我們能做的,

不是去想方設法的力求改變旨意,

而是接受它、並且在已發生的境遇之下,尋求最適的解方。

心念一轉,人生必然豁達許多,

這或正是我們寧相信世間有神的價值。

回到電影中諸種悲劇性的情節,或會發現,

往往是執念引致了悲劇,讓人們拉近了與惡的距離,

倘若願意去服膺命運的安排,在神明的支持下,

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接續的人生,

則自我、乃至於周遭人等的路途,也許就會是陽光普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