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更深覺到:舉凡電影,小說,藝術,乃至於涉及文創產業的相關事物,
其實都具有相當主觀性的特徵,換言之:
您覺得好看的,我可能覺得難看;
我認為是老梗的,您或覺得是種創見...
一部電影,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觀後心得,事實上是再尋常不過了.
因此,我並不覺得該名網友是來踢館的,
畢竟彼此所存乎的歧見,或只是在主客體的認知差異而已:
對他而言,電影是主體,而影迷的各種評論是客體,
於是乎,他留言中經常可見諸如:
"電影都說了在演甚麼了..."..."這擺明了就是部XX類型的電影",
認為影評所論述的範疇,不宜逾越電影劇組所設定的方向.
但倘若如此,那是否各種評論也不再有意義,
因為一切若以劇組的意見為依歸,那由劇組自評電影不就得了,
又何須藉由影評人之口,來擘畫出對電影的想像呢?
基此,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論,
主體該是影評人自身的生活閱歷,而電影才是客體,
而影評的意義,即使影評人在觀賞電影之後,
經過與自身人文素養起著化學作用的融合後,
將其結果撰寫出來,用以提供給更多閱聽人集思廣益之用,
這才該是一篇成功的影評所應該表現出來的特徵.
換言之,影評內容,更多的,該是撰文者個人的自身經驗分享,
而非著重於對電影劇情的重述與分析面向上.
如何讓更多不一樣的資訊,分享給大眾,才應該是身為影評人的初衷吧!
至少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
為何會提到這件事呢?這自然與本文要分享的內容相關.
本電影"何以笙箫默"的故事,改編自中國青春題材作家顧漫2003年的同名作品,
最初小說在"晉江文學城"連載,這"晉江文學城"可是大有來頭,
堪稱中國最大的網路討論區,有點類似台灣PTT的圖文網頁版.
該小說在連載過程當中,即迅速的累積了大量的閱讀人口,終在2005年由出版社發行.
除了小說膾炙人口外,故事甚至還改編成電視劇,
由鍾漢良與唐嫣領銜主演,同樣創下不錯的收視紀錄,
由此可見本故事在中國受到歡迎的程度.
然而,我在觀賞了電影之後,其實只有一個感想,老梗+沉悶:
老梗的是愛情的理路,而沉悶的則是敘事的鋪陳手法...
一言以蔽之,或許除了楊冪是觀影亮點外,其餘還真是乏善可陳...
簡單描述一下故事內容,您就可以知道這劇情是否老梗...
劇情圍繞在二男一女的三角戀情中,何以琛與趙默笙為大學情侶,算是舊識,
彼此皆深愛著對方,但當時僅是窮小子的何以琛,卻硬是被當副市長的趙父拆散姻緣,
尤有甚之的,趙父甚至還是間接害死何父的元兇,
這讓何以琛在面對著趙默笙的愛情時,多了幾分內心的掙扎...
就這樣的過了七年,兩人再次於上海聚首,此時何以琛已是揚名上海的大律師,
而趙默笙則在歷經家道中落後,帶著一個已婚的身分,重新遇見了那個曾經深愛著的他.
至於趙默笙的丈夫,則是在因緣際會中認識,彼此不存在感情基礎的名義夫妻,
趙並不在乎那段婚姻紀錄,然其丈夫應暉卻始終深愛著她...
整個故事,就是建基在這三個人的感情習題中展開的...您說,這是否老梗呢?
最愛的人恰好是殺父仇人的女兒,有沒有這麼巧的事?
女主角不為名利的誘惑,一心只想追求真愛,真有如此聖潔之人?
名律師會單戀一枝花,為忠於心上人而有懺情式的作為?
因貧富差距懸殊而分手的情侶,窮小子總會在離開後鹹魚翻身,有沒有這麼戲劇化呢?
這一切的關係設定,怎麼看都像是坊間99元一本的那種"總裁系列"才會出現的橋段...
當然,作品會受到如此廣大的迴響,必然事出有因:
就我個人的判斷來看,能夠在作品中,加入許多讓大眾得以琅琅上口的名言佳句,
或許正是此類愛情電影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
就拿先前也曾在兩岸造成廣泛迴響的"閨蜜"一片來說,諸如:
"女人的掏心掏肺,比不上男人的掏東掏西...",在當時就成為耳熟能詳的名句.
相仿的,在"何以笙簫默"一片中,多少也能夠見到類似的趨向,諸如:
"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 而我...不願意將就."
"向來緣淺,奈何情深,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簫默"
"等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盡頭."
"我一直很清醒,清醒地看着自己的沉淪."
"原來夢裏也會心痛,能痛到醒來."
"你轉身的一瞬,我蕭條的一生."
每一句著實都鏗鏘有力的觸動著愛情男女的同理心,
或許正是這樣的直達心扉,才能讓故事本身迅速的即能獲得廣大的共鳴吧!
在這眾多我認為是灑狗血的老梗中,個人覺得比較有趣的,
是在於"一個成功人士找回舊愛的觀念"...
愛情故事中,富家千金愛上窮小子的設定,可說是再尋常不過,
但弔詭的是,這設定下的結局,幾乎少有例外,
清一色都是窮小子最終搖身一變成為成功人士,
繼而重新冀望去找回當初那逝去的舊愛.
我比較納悶的是:
只有成功了才有資格尋找舊愛嗎?
難道破鏡重圓的先決條件,都必須先成為成功人士嗎?
有沒有"一日魯蛇,終身魯蛇"而贏回舊愛的可能呢?
畢竟,若按著那千篇一律的結局來看:
昔日被看不起的窮小子發達了,重新去追求舊愛,
那感覺有點像是炫耀,同時也是立基在一種報復性的心態居多,
有那麼點:"看吧!當初不選我是自己看走眼吧!
今天就施捨個機會給妳,自己要識趣點"的意味.
坦白說,電影中黃曉明詮釋下的何以琛,就讓我有著如此的感覺...
試想:倘若魯蛇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則在分離後的重逢,彼此再次走在了一起,
箇中出於愛情因素的初衷,是否更加的純粹些呢?
若愛情的驅使,是久別重逢的原動力,
則是溫拿或魯蛇,也就一點都不重要了,因為...真愛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