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魂頻率.JPG

舉凡以『催眠』為主題的電影,

總少不了諸如『童年陰影』、『意識植入』、『指令殺人』、『校園霸凌』、『性騷侵害』等情節,

故事結構經常是以尋仇為主軸,敘述與主角們存有宿願的影武者,

藉由不經意的場合,將催眠詞彙內化至各該人物,

透過記憶回溯的機會,促其為自我往昔的行為感到懺悔,

最終再放大絕的啟動關鍵指令,誘發連串的自殘事件,藉以達到復仇的目的。

本片大抵亦未跳脫前述「公式般」的電影綱要,

惟在情節的轉折上,鋪陳了相當具有創思的逆轉梗,

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誘發著滿滿發人深省的緒思。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育幼院等場域發生霸凌事件,

不論在社會事件或電影演繹中,都不是甚麼新鮮的新聞,

但從真實的案例析之,霸凌的動機,往往始於被霸凌者的特徵,

如孤僻高傲、特立獨行、乃至於矮小瘦弱、性別認同等身心靈因素,

只要與群體出現相互悖離的情事,皆可能淪為霸凌下的犧牲者。

乍看電影的設定,被眾人霸凌的成敏,看似截因於臉部缺陷所引致,

依循過往的經驗,沒人會懷疑該設定。

 

然而,在涉入『催眠』的元素後,情節可茲發想的空間更為廣泛,

故事儼然發展出嶄新的系絡,直接將霸凌主因與催眠做了巧妙的因果連結,

將整部戲作為一場矯正孩子暴戾氣息的實驗場域,

院長忌憚與眾不同的女兒恐受到其他孩童的欺負,

遂透過催眠手段,讓孩子見到女兒便產生恐怖情景,

希冀藉由營造恐懼來杜絕霸凌情事發生。

怎奈物極必反,一干孩童在備受晦暗幻象的威脅後,

在尚未誘發恐懼情緒之前,就決定「先下手為強」,

夥同友人將院長女兒除之後快,

並順勢構陷罪名給院長,致其引咎自盡,

然在自盡當下,同時埋下催眠指令,

讓孩子們彼此在久別重逢之後,得為往昔的殘暴決定付出代價。

 

坦白說,全片觀影過程覺得平凡無奇,

好似只在等著最終影武者的謎底揭曉,

直到最終謎底揭曉、一整個緣由大逆轉當下,才恍然大悟的感到頗具創意。

某種程度也是在警惕著為人父母著,教養孩子切莫援引權威,

使其恐懼企盼獲得尊重的發想恐無法如願,

只會讓孩子在蓄積恐懼後更形暴戾,

箇中苦果終將反噬到自我身上,得不償失。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