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幾位女明星似乎紛紛技癢,跨行到了導演的領域當中:
開此先例的,可說是還珠格格的林心如,在大陸除了執導連續劇外,也擔任起電影的導演;
再來是息影已久的港星楊采妮,先前所執導的"聖誕玫瑰",獲得了不錯的評價;
而這部戲(致青春)的導演,是由同樣曾演出還珠格格的趙薇擔任,可說是他初試啼聲的處女作,
在幾個影展(法國的中國電影節,台灣的金馬影展...)皆得到影評人們不錯的口碑,
不過在許多兩岸三地的電影社群論壇當中,則是褒貶不一,認為劇情鬆散,題材也沒有太大的創新.
就我自己的觀點來看,類似的青春校園電影,其實重點並不在於劇情本身,
而是藉由電影的鋪陳,引領著自己進入到自身經歷過的相仿情境當中,
儼然藉此重心的將自己的純真年代重新走過一遭,我想這是校園電影所欲達致的最大成功.
如同電影結尾中所提及的:"青春,是用來懷念的..."
凡是能夠再次勾勒起我們絲毫的片段記憶者,基本上都可說是電影拍攝上的一種成就吧!
(就自己的例子而言,由於喜歡一個人獨處之故,所以漫長的求學期間從沒住過學校宿舍,
也因此對於本片中所描繪住宿甘苦談的種種,相對的也就無法產生相應的共鳴了...)
電影主要從四位甫上大學的同寢室友開始說起:
四位女生,四種性格,播化出多元化校園人際生活的全貌:
對感情執著的鄭薇,傻傻愛的阮莞,視愛情為投資的黎維娟,以及捍衛自尊的朱小北.
以主線鄭薇的故事來說:
因著外貌出眾,本身算是校園內的風雲人物,追求者眾,但她卻獨鐘歡喜冤家的陳孝正,
不甩許多富家子弟的殷勤,獨獨就是深愛自己認定的窮小子.
兩人雖然一度甜蜜的在一起,但在畢業之際,陳孝正獲得了留學美國的機會.
對陳孝正而言,他整個前半生就是一種失敗,所以他一心一意的要成功,
顯然的,在前途這條路上,他不允許一釐米的誤差,
所以即使深知代價必須讓他放棄鄭薇,當初也不曾有過絲毫的動搖...
幾年之後,陳孝正順利的成為一名設計師,功成名就的返鄉,期欲重新追求鄭薇,
或許在他心中,自己已經具備了得以給予鄭薇幸福生活的優質條件,
鄭薇倘若還愛著他,理應會接受才是...
沒料到的是,鄭薇給他的答覆是:
"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過去的就是過去了,回不去了..."
套句劉若英"後來"的歌詞:"有些愛,一旦錯過就不在了..."
愛情,在乎的不是條件的評比,而是相遇當下的偶然默契...
從陳孝正的抉擇當中,不禁讓我想到了來自於麵包與愛情的論辯:
陳孝正的選擇,我認為也是一般多數人會做出的決定,
也就是先達到所欲完成的成就,心中所認定的摯愛可以先擱置在一旁,
等待名利雙收之後,在光鮮亮麗的回來完成當初彼此的山盟海誓.
簡單的說,也正是先麵包後愛情的抉擇.
這樣的思維,本身不能算錯,甚至可以說是有那麼點正確的選擇;
畢竟,只有擁有了給得起幸福的前程,許下的承諾才有實質的價值.
但那樣的想法,充其量像是在找一種生活方式,找一位共同生活的愛人而已,
至於愛人是誰,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存乎於自己心中,
根本就沒有超乎一切的唯一人選.
的確,設下篩選條件,尋找自己心中算計的最適,而對象卻不需要是唯一,
如果不是這樣,也就不會經常聽到有人在酸某些人的愛情是:"有錢門打開,沒錢請滾開"的話語了.
(金錢,幾乎就是愛情中最經常被設下的標準條件了...)
但"愛情"不該是這樣的...
真正的愛情,沒有"之一",只有"唯一",
沒有了"就是他(她)了"的那種衝動的話,基本上都稱不上是愛情.
當然,"愛情"也經常存在著賞味期,或許在某個時刻中曾遇到生命中的最愛,
但最終因著種種因素而沒能在一起,錯過了,就如同鮮花一般的凋謝了.
日後或許彼此為著生活,選擇了和另一個人在一起,成了家,有了小孩...但那卻都不是愛情,
因為愛情是絕對的,既是最愛,也就只有最愛了...
在電影裡,我特別喜歡結局中,張開捧著一束滿天星到阮莞墳前的畫面,
說著:"妳知道滿天星的花語是甚麼嗎?就是甘願做配角..."
聽到那段話,自己的眼眶都要飆淚了...
原因呢,也許是片中張開的性格和自己非常相像吧!
對於自己所深愛著的人,
最終有沒有在一起,對方是否選擇了自己...其實壓根一點都不重要,
只要能夠永遠默默的祝福著對方,心下也就踏實了,
那種苦澀下的幸福心情,相信也只有箇中人才能夠明白一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