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網路新聞上,看到一則被譽為佳話的美談.
寶來國中一名畢業生劉靜茹,因著成績優秀,本可就讀第一志願高雄女中,
但因她考量著尚有七個弟妹要扶養,加上外地就讀需要相當的生活開支,
基此,為了縮減開支與維持家計之故,決定放棄這個機會,
改就讀私立高職的建教合作班,希望用獎學金來幫助家人生活,
如此的孝行,也讓她同時獲得了孝悌楷模的褒揚.
其實看到這樣的新聞,心下直是一陣心酸,感到相當的難過,
雖然唸建教班也不是甚麼不好的事情,
但只是覺得她值得更好的發展才對,
若單純只是因著經濟因素而放棄就讀第一志願的機會,
真的是相當的可惜.
我覺得,不妨可以將這則新聞,
當作是觀察馬政府對於教育施政的一個指標,
很想看看的是:
馬政府對於像這樣的案例,會有著甚麼樣妥適的安排呢?
就馬政府這麼多年的施政風格,
感覺上就像是許多網友們所說的,
就是依著"馬友友們"與"一些名人"的感受,作為施政的指標:
如最早影視名人王偉忠批評桃園機場行李手推車太差的事件,
馬英九總統立刻指示改善,而且居然還說了要"王偉忠鑑定了才算".
又如先前吳寶春師傅想唸EMBA一事中,
馬英九總統基於留住人才的窘迫,立刻指示教育部因人設事的修法,
讓特定名人們合乎就讀的資格.
這一些例證,正說明著馬政府"名人治國"的階級化傾向.
(階級化,乃意指越是有名有勢,其感受與意見越是擲地有聲...)
我覺得,其實"留住人才"與"培育人才"是同樣的重要,
甚至後者還更甚於前者一些.
畢竟,你以為人才都是重情重義阿?想太多...
翅膀硬了的人才,是哪邊有利可圖就往哪邊去,純然的經濟人思維,
誰會在乎總統您留住人才的善意與呼籲阿,
單純去或留,都只是為了一個"利"字.
但是,我們這些優秀的未來主人翁們,相對的要無助許多,
有賴於政府在教育資源上的奧援與補助,
尤其是那些天資聰穎,但卻因著家境貧困而無法向學者,
更是需要政府給予更多的重視與關切,
因為她們能否得到最優質的教育,關乎的,
可是我們台灣更遠未來的國家競爭力,能不加倍關心麼?
基此,懇請馬政府能夠揚棄名人治國的框架,
趨附於名人,或許能夠吸引短暫的鎂光燈關注,
但更多的,將會是人民普遍感到社會不公的罵名與評價.
倘若願意多將心思用在平民百姓身上,
多去關注一下發生在大街小巷中的小故事,
或許短期不會有著太顯著的民心向背,
但相信鴨子划水的結果,
最終將不再讓自己像現在這般...落入罵名不斷的命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