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前的五分鐘-1.JPG

日本推理懸疑小說改編的電影,向來是我的最愛,

而本片更加難得的,還是由中國所拍攝的日本小說劇作,就更為罕見的...

 

改編自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本多孝好所撰寫的同名小說"午夜的五分前"(真夜中の五分前),

由日本著名導演行定勳執導,並找來中日台三國的當紅明星:

劉詩詩,三浦春馬,以及張孝全領銜主演,卡司陣容方面,可說都是一時之選.

說真的,當初預告片露出的時候,還挺讓人期待的,

然而,當實際觀影過後,倒也不是失望,更確切的說,是種失落感吧!

那種失落,除了來自於電影的取向外,更多的,是因著故事本身的沉鬱風格而來.

  

首先,特別值得一提的,本片算不上是推理懸疑類型的劇作,

或有讓人費疑猜之處,但那也只是侷限於判斷雙胞胎誰是誰的線索比對而已,

並非較為正規的日本推理故事.

其次,由於線索的零碎化與模擬兩可,引致於觀影後留下了各說各話的疑惑,

端看一些網路上的影評,紛紛以線索拼湊,來論證主角最終身份的跡象看來,

就可以知道:這又是一部影評比正片更加精彩的議論劇作...

 

對此,個人倒沒太多興趣在線索的拼湊上,

畢竟我總認為那是導演與劇組該做的事,該把電影說清楚的是他們,

千萬別越殂代庖,過度解讀了才好...

就本片的觀後感,主要還是著重在論述愛情諦義的面向上.

 

故事描述一名在上海學習維修鐘錶技術的日本青年阿良(三浦春馬 飾),

在偶然的機會下,邂逅了美麗女子若藍(劉詩詩 飾),阿良幫對方選擇了送給他人的禮物,

因緣際會下,阿良得以結識若藍及其雙胞胎姊妹如玫.

雖說是雙胞胎,但姊妹倆的的個性迥異:

若藍是個記者兼作家,沉著而帶點陰鬱之氣,

而身為知名模特兒的如玫,則是外向大方,個性較為開朗灑脫.

但與若藍進一步的交往後,阿良發現,

若藍對如玫搶走了她人生中的許多夢想,抱有深深的怨恨,

甚至連她起初喜歡的人天倫(張孝全 飾),後來也成為如玫的未婚夫.

正當兩人期欲展開浪漫戀情之際,世事多舛,

在如玫與若藍相約前往毛里求斯做告別單身之旅行,卻發生了意外,

姊妹倆最終只有一人回來,而她究竟是若藍,還是如玫,沒人能分得清楚...

  

承上的劇情簡介,許多影評即是將焦點放在了"回來的到底是誰"的解析上,

甚至有些神影評,鉅細靡遺的分析程度,

我想倘若導演與編劇閱讀後,恐怕都會自嘆弗如的嘖嘖稱奇吧!

然而,我覺得類似的爭論,本身的意義不大,因為那終究還是流於各自表述的論辯,

在此,我不妨就舉一些眾家爭論的幾個焦點,來論證將焦點集中於此,是多麼無謂.

(畢竟有些根本就是劇組在製作時的破綻與疏失,

 故在錯誤的前提上,想要推敲出正解,豈非是一種謬誤麼?)

@首映會與洋裝的線索:

   洋裝原本是天倫要送給如玫的,但陰錯陽差的給了若藍,

   故有人推測首映會泰半也是若藍出席的,因此當父親問到此事時,

   回來的那一個感覺毫無所悉,據此推測其為如玫...

@演戲的風格轉變:

   在船難之後,導演說著回來後的如玫變了,戲路更加靈活而多變,

   當然,若說其為如玫的,可以說是因著創傷症候群,而做出的戲路轉變,

   但更有可能的,是她根本就是多愁善感的若藍,不是更貼切麼?

@與天倫爭執的橋段:

   當天倫因爭執而推倒如玫之際,如玫脫口說出:"你根本就沒愛過如玫",

   試想,如果她是如玫,不是應該說:"你根本就沒愛過我",而非直喚姓名,

   據此,該女子更有可能的身份,不該是若藍麼?

@額頭上的疤痕:

   儘管姊妹兩人都宣稱小時候從鞦韆上跌下來的是自己,

   但真正有秀出來的,只有船難回來後的如玫,

   故以此推論其人應該就是如玫無誤;

   然而,沒看見不代表沒有,況且,如果當初有疤的是若藍,

   那秀出疤痕,自稱是如玫的,不就更證實了是若藍無誤麼?

@手錶與時鐘上的五分鐘:

   許多影評皆將"慢五分鐘"的鐘錶,視作辨識若藍與如玫的特徵,

   因此,當船難回來的如玫,在時鐘與手錶的設定上,

   皆為準時的情況下,就認定了她就是如玫無誤.

   但是,還記得若藍在毛里求斯寫給阿良的那封信麼?

   信中提到:但願下次見面的時候,慢五分鐘也好,快五分鐘也罷,

                希望我們都能夠享受著當下的那刻美好.

   如果若藍的心境如此,那麼,將手錶調到整點,不也是很正常的麼?

   又將這"慢五分鐘",作為若藍的象徵,其前提應該在她深愛著阿良的份上,

   才會如此珍視著阿良所執著的那五分鐘,但事實顯然不是如此,

   她終究所愛的,似乎一直都還是天倫...

   如此一來,將慢五分鐘等同於若藍,說服力好像也就不是那般充份了...

@劉詩詩的精湛演技:

   劉詩詩在本片中分飾兩角的詮釋雙胞胎,截然不同性格的兩人,

   在她的演技下,咸被影評與劇組認為是演繹得堪稱完美.

   倘若如此,則按若藍沉著冷靜,如玫外向大方的性格設定,

   何以在船難之後,如玫就變了一個樣,簡直就是若藍附身一般,

   如果說劉詩詩演得完美,那麼如何解釋如玫變成了若藍的模樣呢?

依據以上種種的疑點分析,究竟回來的是誰,其實某種程度都說得通,

又或有人抱持著中庸之道,認為最終就看她想要當誰,她就是誰,

如果是這麼解釋的話,那麼徒然爭執於誰是誰,似乎意義上也就不大了,不是麼?

 

換言之,與其將焦點拘泥在探究劇末回來的人到底是誰,

還不如好好的想一想:到底這部電影的背後,所欲傳遞的訊息為何?

就我個人的觀點,還記得電影一開始,有個上門來修錶的人,

拿著老爸送的錶,告訴老闆:"你幫我看看,有價值的話,就修,沒有就算了..."

老闆看了看錶,語帶玄機的笑著說:"它的價值,該由你來決定阿!"

暗指錶的價值,並不在於錶的本身,而存乎於該名客人的父子情當中.

  

引申到愛情,亦乎如此,

人或許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該珍視的,是彼此是否存有著愛的感覺.

以天倫為例,他其實打從一開始,就排斥著船難歸來的如玫,

是故處處的懷疑著她,完全無視於彼此間曾有過的甜蜜歲月.

但從女方的角度來看,不論眼前歸來的,究竟是如玫還是若藍,

基本上,她們兩人對於天倫,都同樣有著濃濃的愛意,

天倫執著於釐清真相,而漠視愛情真實存在著的舉措,著實令人遺憾.

 

反觀阿良,延續著前女友慢五分鐘的習慣,彷彿遞延著她的愛情繼續向前,

於是乎不論遇到了哪個心動的女生,總是希望將如此的習慣傳達給對方知道,

這並非一種找替身的心態,純粹只是期待著當時那份深刻的愛,能夠在真實生活中重新遇現.

正因如此,在船難過後,其實他一點也不在乎回來的到底是誰,

畢竟在他心中,能夠將對於若藍的一番情愫,完全的表露給對方知曉,才是他愛的終極表現.

 

綜言之,在愛情的世界中,究竟是人重要?還是愛情的那份感覺重要?

圍繞在人的身上,當愛已不再濃烈,當初的人是否依舊美好?

珍惜那份愛的感覺,當其人逝去之後,當初的愛情價值是否遞延如常?

這一些疑問,基本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就看您個人如何去看待愛情而定.

 

說到這裡,不禁讓我想到了李秉憲與李美妍主演的韓國電影"中毒":

("中毒"影評: http://heartinkstone.pixnet.net/blog/post/186793746 )

因著深愛著大嫂,在與哥哥同時出車禍而倖存後,

假言被哥哥的靈魂附身,據此而與嫂嫂展開一段道德所不允許的戀情.

最終,嫂嫂儘管洞悉了弟弟的謊言,但因著那份愛的美好,

終究選擇了掩蓋真相,敞開心胸的接受了這份愛.

原因呢...沒有其他,就只是一份深刻存在著的愛罷了!

 

試著去珍惜每一段有愛的當下,也許人生會更加的美好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