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1 錢買不到的東西 Michael Sandel / 邁可.桑德爾 -- youtube
相關Michael J. Sandel的網誌文章:
很幸運的能夠搶到文化部主辦的哲學大師Michael Sandel演講,
桑德爾教授笑說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台灣,
恩...也許也是自己唯一一次能夠如此近距離與大師接觸的時刻吧!
心下的感動不言可喻!
看過很多人對於桑德爾教授教學方式的評論,
認為他的授課方式,類似過往柏拉圖與孔子等聖哲的"對話"型式:
換言之,撇開了那種教授照本宣科的枯燥教學法,
"對話"教學重在引導,引導著大家能夠共同參與該項課程,
但"對話"又不若大學習慣的"分組報告"模式:
學生報告學生的,老師當個沒事人,混水摸魚.
在"對話"的過程當中,身為主導的主講人,必須就各個發言人所提出的論點,
進行與課程切題的引導和理論闡述.
在發言人系隨機抽取的前提下,問題的樣式自然五花八門,
而據此也更能夠顯現出其大師之風範,能夠應答如流,實在令人佩服.
我想阿...倘若研究政治哲學能夠達到像Sandel教授般的水平,
那此生也無憾了吧!!^^
第一次來到台大綜合體育館(台大小巨蛋),這個場地真是棒,
儘管入場的秩序有點亂,但還是瑕不掩瑜,很是肯定文化部這次的活動.
(說真的,文化部該多辦一些如是的學者講座,
不要老是拿錢去補助一些偽文化人,如夢想家,王XX之流...
還有阿!既然是文化部,責任便在於提升全台灣人民的文化,
不要老是獨厚台北行嗎?像此次Sandel教授的兩場座談,都在台北,也未免太不公了吧!
試著平衡一下南北差距會更好吧...才不會讓人有從台北看天下的疑慮...)
當然囉!回到正題上,基本上,自己在看完Sandel的相關論著後,
有著若干的反思與心得.當天在會場上,其實也挺想舉手的,
不過最終還是沒有那個勇氣而作罷,
只能夠把當時所想到的一些小心得,抒寫在自己的部落格中,
希望與同樣有興趣進行哲學思辯的朋友們,彼此相互交換意見.
心得難免雜亂無章,就從演講中所帶出的三個主要問題來做分段數說吧:
一.供給價格的合理性:
在演講的開始,Sandel教授就舉了:大雪後雪鏟漲價,災難後瓶裝水漲價,
以及現場觀眾談到車票在年結漲價的不合理現象.
就經濟觀點而言,那是一種供需平衡的自我調節;
但從泛道德的角度析之,似乎有那麼點趁火打劫的趨向.
對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其實很多商品平日所展現的價格,
根本就不是它在經濟極大化下的真實價格.
就舉車票的例子來說好了:
平日假設一張車票訂價300元,那300並非車票的真實價格,
充其量只是為了販賣方便的統一訂價,
畢竟在需求量未達到飽和之前,是無法催出其真實價格的.
而到了假日,車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
需求量飽和了,自然真實價格也就浮現了,
而這真實價格可能就是向黃牛購買的價格.
另一方面,自己可以再舉個"賣雨傘"的例子:
平日大晴天的沒甚麼人買傘,但賣傘商人依舊出門擺攤,
到了下大雨時,雨傘需求大增,縱使賣傘商人將雨傘漲價賣,
也只不過是補償他平日沒賺錢的損失而已,並不算坑人.
換言之,一支雨傘,乃至於所有的商品都一樣,
它的真實價格必須是所有情況下的均值,
而非單看需求量低或高時的價格,
如此一來,諸如這個問題的弔詭就可解釋了.
二.獎勵與美德的論戰:
Sandel接著提到了:給小學生讀書便給獎勵,
存放核廢料給補償金反而降低居民意願,
以及不支薪的義工反而募得更多的善款等例子,
用來導引出:用金錢做為誘因,是否一體適用的問題?
就這個問題而言,我覺得癥結點在於:
現今的我們,都太習慣把人性視作是一種經濟人的理性思維,
總認為只要用金錢做為誘因,事事必然都能夠使命必達.
然而,倘若我們願意承認這世界的存在著多元人性的可能
(也就是未必都是單一的經濟理性思維)
則諸此的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了.
這世界上的人性,或可用"經濟理性--道德責任"的光譜作為分佈,
無償接受核廢料,那是因為該小鎮認為當地是存放核廢料最安全之地,
基於身為國民的社會責任,才答應將核廢料存放於此.
無支薪的義工,基於一種心靈上的滿足,所以比起工讀生更有募款衝勁.
這些都不難理解.
而其中,給學生獎勵促使其唸書,則是這個主題的中介案例:
誠如Sandel教授自己也說了,給學生唸書給予獎勵的作法,
主要並不在於獎勵本身,而在於希望透過這樣的舉措,
培養出學生閱讀的習慣與興趣,讓他能夠自發性的學習,
一旦習慣養成,則縱使不再有獎勵,大家還是會自發的閱讀著.
換言之,獎勵的目的,並不在於讓人們實質的獲取經濟利益,
而是在獎勵過程中,讓公民懂得公共政策之於社會的重要性,
以便培養出能夠理性思辯社會議題的公民理性.
(如存放核廢料一事,假若某國家只有兩個儲存候選地點,
A地無斷層,B地有斷層,自然A地點較為安全,
當政府先行用獎勵金說服了A地居民同意存放核廢料,
或許最初大家真是因著獎勵金的誘因而接受該政策,
但某一天,當B地發生了嚴重的大地震,
也許屆時,A地居民便會慶幸當時核廢料存放在當地的決定,
(畢竟核廢料若儲放在B地,地震後釋放出來的輻射塵,
可是會讓所有地區居民都受害的.)
到那時候,當初的獎勵金已然成為次要,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拯救大眾的榮耀感,
據此也才能夠讓公民逐漸的服從於公共議訂下的政策權威)
三.壟斷的正當性與否:
不免入境隨俗的,
Sandel教授也談到了近來台灣鬧得沸沸揚揚的(媒體)壟斷問題,
不過為免落入支持特定一端的偏執,Sandel並沒有下個定論,
並用了雜貨店被連鎖超商所取代的例子,
來問問大家的觀感,說實在這樣的論述與對比,很是高竿.
贊成連鎖超商取代雜貨店者,從一個顧客的角度出發,
認為超商的便利性較佳,大企業背書下也較有保障.
反對者則認為超商不論產品或人員都不具有地方特色,
還是傳統的雜貨店能夠維繫著社區間的關係.
(換言之,就是一種鄉土味與愛鄉情懷...)
對這個問題而言,
我覺得事實上許多人都落入一種刻版印象的迷思:
總認為雜貨店必然在地化,超商都是外來文化的殖民,
才會有所謂雜貨店較有鄉土味的結論.
就我所接觸過的雜貨店,
賣的東西與賣場或超商沒甚麼不同,有時還賣比較貴,
東西往往有擺放很久不新鮮,逐漸的,
也就不喜歡到雜貨店買商品了.
這就是問題之所在:當雜貨店做不出迥異於超商的特異性,
加上無法獲得消費者消費信心上的青睞,
自然得走向淘汰的命運,
這不僅僅是連鎖超商近逼的結果,
而是雜貨店根本上就失去了消費的客群.
引申到媒體壟斷的問題,也是相仿的:
媒體或許是一種傳播思想的工具,
所以壟斷媒體代表著其人擁有著更大的傳播能量;
然而,另一方面而言,
媒體說到底還是必須符合閱聽大眾的喜好,才能夠永續經營,
光是市佔率並不足以成為壟斷成功的主因.
就舉蘋果日報來台灣一例好了:
在蘋果來台之前,新聞版面少見到所謂煽腥色的新聞,
而蘋果來了之後,非但自己奉行著裸體加屍體的宗旨,
連帶使得其他數家媒體,都一起奉行著這樣的報導手法,
原因何在呢?因為閱聽大眾愛阿....
這種清一色的煽腥色報導模式,無形中也是一種壟斷,
壟斷的讓大家想看點清新的新聞都沒有,
怎麼也沒看見大家當時站出來抗議呢?
換言之,既然在此次媒體壟斷事件之前,
各家媒體的報導與論述模式都已相仿,
就好像雜貨店跟超商賣的商品也都一樣,
則壟不壟斷又有何差別呢?
所以說,問題根本不在於媒體有幾家,
重要的,是在於各家媒體是否能夠提出不同觀點與見解,
讓多元的聲音得以被發揚與聽見,才有實質的意義.
(其實今天反媒體巨獸聯盟的紅人陳為廷也有到場發言,
說了一些雜貨店賣奶奶種的菜的例子,說起來有點虛,
並沒有真正的把明確的論述說出來,頗是可惜,
加上氣勢上有那麼點喧賓奪主,讓人感覺不是很好,
還好,Sandel教授不愧是老江湖,很快就拿回了主導權...)
以上,是自己對於該次演說的一點小小見解,
即使在此刻,心下還是激動著的,
有幸能夠在如此的盛會躬逢其盛,
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幸運的事了!!
不求能夠像桑德爾教授一般的揚名世界,
但期許自己或有那麼一天,思路能夠像他那般清晰而有條理,
那便是畢生最大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