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_IMG_DSC_0010

nEO_IMG_DSC_0011

2012/12/11 錢買不到的東西 Michael Sandel / 邁可.桑德爾 -- youtube 

 

相關Michael J. Sandel的網誌文章:

<<What Money Can't Buy>>推薦文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導讀兼心得文

<<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導讀兼心得文

 

  

很幸運的能夠搶到文化部主辦的哲學大師Michael Sandel演講,

桑德爾教授笑說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台灣,

恩...也許也是自己唯一一次能夠如此近距離與大師接觸的時刻吧!

心下的感動不言可喻!

看過很多人對於桑德爾教授教學方式的評論,

認為他的授課方式,類似過往柏拉圖與孔子等聖哲的"對話"型式:

換言之,撇開了那種教授照本宣科的枯燥教學法,

"對話"教學重在引導,引導著大家能夠共同參與該項課程,

但"對話"又不若大學習慣的"分組報告"模式:

學生報告學生的,老師當個沒事人,混水摸魚.

在"對話"的過程當中,身為主導的主講人,必須就各個發言人所提出的論點,

進行與課程切題的引導和理論闡述.

在發言人系隨機抽取的前提下,問題的樣式自然五花八門,

而據此也更能夠顯現出其大師之風範,能夠應答如流,實在令人佩服.

我想阿...倘若研究政治哲學能夠達到像Sandel教授般的水平,

那此生也無憾了吧!!^^

nEO_IMG_DSC_0012  

第一次來到台大綜合體育館(台大小巨蛋),這個場地真是棒,

儘管入場的秩序有點亂,但還是瑕不掩瑜,很是肯定文化部這次的活動.

(說真的,文化部該多辦一些如是的學者講座,

不要老是拿錢去補助一些偽文化人,如夢想家,王XX之流...

還有阿!既然是文化部,責任便在於提升全台灣人民的文化,

不要老是獨厚台北行嗎?像此次Sandel教授的兩場座談,都在台北,也未免太不公了吧!

試著平衡一下南北差距會更好吧...才不會讓人有從台北看天下的疑慮...)

 

  

當然囉!回到正題上,基本上,自己在看完Sandel的相關論著後,

有著若干的反思與心得.當天在會場上,其實也挺想舉手的,

不過最終還是沒有那個勇氣而作罷,

只能夠把當時所想到的一些小心得,抒寫在自己的部落格中,

希望與同樣有興趣進行哲學思辯的朋友們,彼此相互交換意見.

心得難免雜亂無章,就從演講中所帶出的三個主要問題來做分段數說吧:

 

一.供給價格的合理性:

在演講的開始,Sandel教授就舉了:大雪後雪鏟漲價,災難後瓶裝水漲價,

以及現場觀眾談到車票在年結漲價的不合理現象.

就經濟觀點而言,那是一種供需平衡的自我調節;

但從泛道德的角度析之,似乎有那麼點趁火打劫的趨向.

對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其實很多商品平日所展現的價格,

根本就不是它在經濟極大化下的真實價格.

就舉車票的例子來說好了:

平日假設一張車票訂價300元,那300並非車票的真實價格,

充其量只是為了販賣方便的統一訂價,

畢竟在需求量未達到飽和之前,是無法催出其真實價格的.

而到了假日,車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

需求量飽和了,自然真實價格也就浮現了,

而這真實價格可能就是向黃牛購買的價格.

另一方面,自己可以再舉個"賣雨傘"的例子:

平日大晴天的沒甚麼人買傘,但賣傘商人依舊出門擺攤,

到了下大雨時,雨傘需求大增,縱使賣傘商人將雨傘漲價賣,

也只不過是補償他平日沒賺錢的損失而已,並不算坑人.

換言之,一支雨傘,乃至於所有的商品都一樣,

它的真實價格必須是所有情況下的均值,

而非單看需求量低或高時的價格,

如此一來,諸如這個問題的弔詭就可解釋了.

 

二.獎勵與美德的論戰:

Sandel接著提到了:給小學生讀書便給獎勵,

存放核廢料給補償金反而降低居民意願,

以及不支薪的義工反而募得更多的善款等例子,

用來導引出:用金錢做為誘因,是否一體適用的問題?

就這個問題而言,我覺得癥結點在於:

現今的我們,都太習慣把人性視作是一種經濟人的理性思維,

總認為只要用金錢做為誘因,事事必然都能夠使命必達.

然而,倘若我們願意承認這世界的存在著多元人性的可能

(也就是未必都是單一的經濟理性思維)

則諸此的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了.

這世界上的人性,或可用"經濟理性--道德責任"的光譜作為分佈,

無償接受核廢料,那是因為該小鎮認為當地是存放核廢料最安全之地,

基於身為國民的社會責任,才答應將核廢料存放於此.

無支薪的義工,基於一種心靈上的滿足,所以比起工讀生更有募款衝勁.

這些都不難理解.

而其中,給學生獎勵促使其唸書,則是這個主題的中介案例:

誠如Sandel教授自己也說了,給學生唸書給予獎勵的作法,

主要並不在於獎勵本身,而在於希望透過這樣的舉措,

培養出學生閱讀的習慣與興趣,讓他能夠自發性的學習,

一旦習慣養成,則縱使不再有獎勵,大家還是會自發的閱讀著.

換言之,獎勵的目的,並不在於讓人們實質的獲取經濟利益,

而是在獎勵過程中,讓公民懂得公共政策之於社會的重要性,

以便培養出能夠理性思辯社會議題的公民理性.

(如存放核廢料一事,假若某國家只有兩個儲存候選地點,

A地無斷層,B地有斷層,自然A地點較為安全,

當政府先行用獎勵金說服了A地居民同意存放核廢料,

或許最初大家真是因著獎勵金的誘因而接受該政策,

但某一天,當B地發生了嚴重的大地震,

也許屆時,A地居民便會慶幸當時核廢料存放在當地的決定,

(畢竟核廢料若儲放在B地,地震後釋放出來的輻射塵,

可是會讓所有地區居民都受害的.)

到那時候,當初的獎勵金已然成為次要,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拯救大眾的榮耀感,

據此也才能夠讓公民逐漸的服從於公共議訂下的政策權威)

 

  

三.壟斷的正當性與否:

不免入境隨俗的,

Sandel教授也談到了近來台灣鬧得沸沸揚揚的(媒體)壟斷問題,

不過為免落入支持特定一端的偏執,Sandel並沒有下個定論,

並用了雜貨店被連鎖超商所取代的例子,

來問問大家的觀感,說實在這樣的論述與對比,很是高竿.

贊成連鎖超商取代雜貨店者,從一個顧客的角度出發,

認為超商的便利性較佳,大企業背書下也較有保障.

反對者則認為超商不論產品或人員都不具有地方特色,

還是傳統的雜貨店能夠維繫著社區間的關係.

(換言之,就是一種鄉土味與愛鄉情懷...)

對這個問題而言,

我覺得事實上許多人都落入一種刻版印象的迷思:

總認為雜貨店必然在地化,超商都是外來文化的殖民,

才會有所謂雜貨店較有鄉土味的結論.

就我所接觸過的雜貨店,

賣的東西與賣場或超商沒甚麼不同,有時還賣比較貴,

東西往往有擺放很久不新鮮,逐漸的,

也就不喜歡到雜貨店買商品了.

這就是問題之所在:當雜貨店做不出迥異於超商的特異性,

加上無法獲得消費者消費信心上的青睞,

自然得走向淘汰的命運,

這不僅僅是連鎖超商近逼的結果,

而是雜貨店根本上就失去了消費的客群.

引申到媒體壟斷的問題,也是相仿的:

媒體或許是一種傳播思想的工具,

所以壟斷媒體代表著其人擁有著更大的傳播能量;

然而,另一方面而言,

媒體說到底還是必須符合閱聽大眾的喜好,才能夠永續經營,

光是市佔率並不足以成為壟斷成功的主因.

就舉蘋果日報來台灣一例好了:

在蘋果來台之前,新聞版面少見到所謂煽腥色的新聞,

而蘋果來了之後,非但自己奉行著裸體加屍體的宗旨,

連帶使得其他數家媒體,都一起奉行著這樣的報導手法,

原因何在呢?因為閱聽大眾愛阿....

這種清一色的煽腥色報導模式,無形中也是一種壟斷,

壟斷的讓大家想看點清新的新聞都沒有,

怎麼也沒看見大家當時站出來抗議呢?

換言之,既然在此次媒體壟斷事件之前,

各家媒體的報導與論述模式都已相仿,

就好像雜貨店跟超商賣的商品也都一樣,

則壟不壟斷又有何差別呢?

所以說,問題根本不在於媒體有幾家,

重要的,是在於各家媒體是否能夠提出不同觀點與見解,

讓多元的聲音得以被發揚與聽見,才有實質的意義.

(其實今天反媒體巨獸聯盟的紅人陳為廷也有到場發言,

說了一些雜貨店賣奶奶種的菜的例子,說起來有點虛,

並沒有真正的把明確的論述說出來,頗是可惜,

加上氣勢上有那麼點喧賓奪主,讓人感覺不是很好,

還好,Sandel教授不愧是老江湖,很快就拿回了主導權...)

 

以上,是自己對於該次演說的一點小小見解,

即使在此刻,心下還是激動著的,

有幸能夠在如此的盛會躬逢其盛,

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幸運的事了!!

 

不求能夠像桑德爾教授一般的揚名世界,

但期許自己或有那麼一天,思路能夠像他那般清晰而有條理,

那便是畢生最大的成就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