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光州事件 「南韓版二二八」 2017 0812 公視深度週報--YouTube
經由公視的這則報導,注意到近期即將上映的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A Taxi Driver)",
從預告片所呈現出來的橋段,似乎是從外國記者的觀點,
來描繪出1980年南韓的那場反對全斗煥施行擴大戒嚴的流血抗爭事件,
關於"光州事件"的詳細歷史典故,這裡就不多提了,wiki皆有完整詳盡的資料彙整.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A Taxi Driver 首支電影預告 9/8(五) 見證勇氣--YouTube
倒是認為媒體咸將該事件與台灣的二二八作類比,感覺上並不是那麼妥適,
二二八所涉及的,除了言語溝通上的歧異所衍生的導火線外,
主要乃截因於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與在地台灣人在理念與施政上多所扞格,
引致於積怨已久而就此爆發,本質上係國家認同差異下的族群衝突.
而南韓的光州事件,乃起因於在地學生不滿軍人擴大干政,
起而反抗所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血腥鎮壓,所爭取的是政治民主化的訴求,
若真要作類比的話,與中國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及台灣的野百合學運較為雷同,
皆屬於由學生發起的政治清明運動.
如此看來,台灣相對還較為幸福,至少從戒嚴到解嚴,再到民主深化的當下,
雖偶有先驅者的犧牲奉獻,但大抵上還是和平演進的.
【華麗的假期】史實震撼 經典重現--YouTube
在搜尋相關資訊的同時,發現到這部由金相慶,李準基,李瑤媛所主演,同樣是講述光州事件的舊作.
相較之下,或許聲光效果與場面不若新作,情節發展也較為平鋪直敘,而無太多高潮起伏的轉折,
但相當湊巧的,兩部電影的主角,職業都是計程車司機,究竟是歷史上真有其人,
抑或新作是舊作的翻拍改編,就得等電影正式上映後才能知曉了.
就我個人觀影的感想,電影儘管講述的是學生與民兵對抗軍政府,
爭取更自由民主的公民權利等相對較為硬性的主題.
然而,情節中所呈現出來的,卻處處強調著來自於戰火當中,親情的難能可貴.
確實,權利並非如哲學立論上的天賦人權般輕易,
權利往往必須透過不斷的抗爭,才有可能掙得.
但進一步思考,假若爭取權利的背後,必須付出與親人天人永隔的代價,
則當初堅定的選擇流血抗爭的決定,是否會有所更易與動搖呢?
端看電影中,一個個家屬在找尋親人的遺體,
尤其是那位失明的老母親,撫摸著兒子的冰冷臉龐,
不願相信最愛已經逝去的心痛情景.
若孩子天上有知,難道還願意選擇不改初衷的投入抗爭運動嗎?
片中包括諸多妻子抱著孩子,前來勸退丈夫打消加入民兵的念頭,
以及最後民兵的指揮官,呼籲大家若見苗頭不對,索性就棄械投降無所謂.
在在的都在傳遞著一個重要的觀念:
"若因著家的緣故,投降並不可恥,而是一種光榮的選擇."
訴求的內涵價值,在性質上其實與諾蘭在"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當中,
所欲傳達的理念,事實上是相仿的:
"當士兵成功的撤退上岸後,本抱著打敗仗的心情,認為在國民心中的評價必然負面,
沒想到岸邊發送補給品的老者告訴他們:成功活下來就很好了..."
撇開撤退用以養精蓄銳的結果論,
老者所言,坐實了"只有活著,才是最高的指導原則"的說法,
即便是在涉及到愛國情操與公民權利的戰場上亦然,
原因無他,都只是為了"回家"這麼個再單純不過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