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喜歡東野圭吾的作品,主要的原因,在於彼此理念上的投契。
概觀其作品類別,可分為社會類與倫理類:
前者取材貼近社會現實面,屢屢就各議題的正反觀點,
營造思辨的情境,提供給讀者容有細細思量的空間。
唯獨特的是,當中被冠上『兇手』罪嫌的,
要麼真兇另有其人,要麼其背後必然存在著純潔光明的犯案動機,
致使兇手看起來不怎麼窮凶極惡,反倒是更像『受害者』的角色,
讓故事經常充滿著戲劇性的張力。
孰正孰邪、誰是誰非,在東野圭吾的世界中,界線是模糊難辨的。
至於倫理類的作品,『新參者』加賀恭一郎的系列,可謂之箇中翹楚。
從親情道德角度出發,依循著倫理軸線加以演繹,
最終得出的結論,總有那麼點牽強、但卻又顯得溫馨暖意,
一如恭一郎與父親間的若即若離,陌生中帶有著真摯情感,
恰是東野圭吾所期欲表達的親情觀吧!
儘管屢屢被小說中的結局所感動,
然對於東野對人性過於樂觀的想望,卻未必悉數認同。
而從本書中的幾個事例中,甚或可清楚的看出東野自身所浮現的矛盾觀點。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就親情觀而論,東野顯然主張『養育大過生育』的想法,
總覺得有著共同生活的記憶,透過相處所培養出來的感情,
遠大過生育所牽起的血緣連結。
但端看書中的幾個事例,
痛失一對子女的夫妻,仍舊汲汲營營的透過生殖科技期待新生,
之後覺察孩子不怎麼像自己,就顯得陌離;
又或本沒有感情裂痕的夫妻,卻可因著多年不孕而硬生生離異,
在聽聞恐有親生孩子存在之際,又燃起復合的想法……
種種的橋段,在在強調著,『親生』終究還是無可取代,
印證著肥皂劇頻頻上演認親戲碼刺激收視率的做法,絕對其來有自。
某種程度,這訴說著人們對於愛情的懷疑。
戀愛中的彼此,絕對不會滿足於積累甜蜜的歲月而已,
截因於縱使記憶再深刻,終究都只是虛幻,
沒有明確、可見的事物留下來,他朝說變就變、船過水無痕。
於是乎,能夠在感情中留下痕跡的,就是那只婚約、抑或是愛的結晶,
但結婚亦可以離婚,唯有留著彼此血緣的孩子,才是無可取代的。
基此,再怎麼艱苦,也要拚個孩子出來,
與其解讀是為了傳宗接代的神聖使命,
其實只是希冀現下的感情,能夠有著踏實的存在罷了。
端看結局中,多由子誆稱懷孕了,冀望確認綿貫對自己的情意,
綿貫很上道的安慰多由子,說著即便沒有孩子,也會跟他繼續走下去。
對比著其對前妻的無情離異,若非多由子身陷囹圄,
這種場面話,您會相信麼?
東野圭吾或許特別設計了這段感人橋段,
然就我的解讀,這顯然是對人性過度樂觀的天真,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