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意識抬頭的當前,任何特徵的個人,最忌諱的,就是被「貼標籤」,
深怕標籤化下的自己,會從群體分割出去,
繼而淪為孤立無援的個體,恐引來各種不堪的歧視眼光。
綜觀當前的人權倡議進程,在憲法保障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後,
似乎過往諸種平權的爭取,已獲得泰半的滿足,
然唯獨對抑鬱症、乃至於廣泛的精神疾病患者而言,
社會迄今仍充滿著質疑的態度。
從負向的角度解析,自然是種讓人不舒服的標籤,
但所不同的,是其中存在著愛與關懷的因子,
截然以歧視解讀之,罔顧人際間的光暉舉措,顯然也未盡公允。
當然,在自由主義盛行的現下,沒人喜歡被束縛,
所以類似的家父長式的愛護,讓人備感不快,甚或反有種「情緒勒索」之感。
自我總是信心滿滿的認為,即便罹患抑鬱症,
也能夠仰仗著定期服藥或調整心情舒緩之,
但凡事「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假若偶發性的抑鬱難以發洩,
伴隨著蓄積已久的情緒,恐一發不得收拾,
最終釀成悲劇,只會讓深愛著的摯愛黯然神傷。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一如電影中的女主角,頻頻的產後憂鬱症,
將自己逼到了絕境,就連親友也遭受若干程度的生活干擾。
然而,就在其走入兒童故事的世界後,看似獲得的全然的身心紓解,
讓丈夫相信了她的痊癒,開始選擇放手,
但終究還是因著偶發性的抑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倘若丈夫能始終秉持守護到底的態度,不相信抑鬱能痊癒,
則或許這樁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了吧!
易言之,當身旁周遭的親友出現抑鬱的症狀,
站在勿使標籤化的立場,自然該信任其自我調適的能力,
別凡是將其看成是病人,
讓他能夠早日脫離暗黑的心理狀態,回歸至正常生活。
但是,倘若真的深愛著對方,又怎麼可能輕易的放手讓他飛翔呢?
為了做到百分百的守護,設下各種箝制行為的規則,
即便讓對方感到不快,似也必須貫徹到底,畢竟一切都是為了愛。
「以愛為名」的限制,難道真的只會是「情緒勒索」嗎?
試著從更廣泛的觀點去解讀,或才能深刻的理解到,
箇中所蘊藏的愛意,是多麼濃郁。
基此,千萬別自我面對抑鬱症的糾纏,
試著走出自我的窠臼,讓身旁關心的人也能夠參與其中,
攜手對抗無法預期的情境,或才是諸此狀態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