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聽聞夫妻離異的事件,雙方不論在條件上如何僵持不下,
泰半都會將孩子的權益,擺在了首要的位置。
總是想著怎麼樣的安排對孩子的衝擊最小、
跟誰一起生活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等等...
這樣的慈悲,究竟是夫妻彼此真心的期許,
抑或僅僅是消弭自我心中無法捍衛家庭價值、
所衍生罪惡感的一種救贖,只有當事人自己才會知曉。
但可以確定的是:
孩子心目中的想法,顯然並非如此,
他們要的一直都很簡單,就是"一家人好好生活在一起"而已。
如此的家庭生活,
不涉及任何物質上的豐足或匱乏,重點在於人選為誰,
若父母不再是當初生養的人,縱然去到了更好的優渥環境,
當初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甜蜜溫馨,從此也就變了調,
那是再多的條件交換,都無法再次喚回的曾經。
顯然,人的情感面與物質面的分野,在此顯露無遺:
就物質面而言,在父母精心策畫的安排下,
確實可能獲得更加順遂的人生發展,
從而擺脫魯蛇的境遇,搖身成為人生勝利組。
但在父母離異的情況下,情感層面的稀缺,
卻可能是再多的物質優勢所無法彌補的缺憾,
陷落到一種"窮得只剩下錢"的心靈空泛。
綜言之,家庭和樂的有無,表面上看來無關緊要,
畢竟孩子無論在怎麼樣的環境下,一樣都會長大成人。
然而,倘若願意試著去理解孩子們的心理,
體悟到他們真正想要的禮物,或許就會深刻的知道:
縱然婚姻是戀愛的墳墓、夫妻就是相欠債,
即便家庭生活只是在彼此怨懟忍讓中消磨人生,
但為了讓孩子能容有多一點的歡笑,
就算是咬牙苦撐,還是得讓家庭求取圓滿才是。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喬伊長期隨著父母的工作搬家,雖然經常得面對適應問題,
但他卻認為只要能夠與父母共同生活,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料,才剛搬到一個新的小鎮,父親傑瑞又遭到資遣的命運,
但這一回,傑瑞決定不再做著自己不喜歡的無用工作,
而是期許著自己能夠對人生負責、對社會做出貢獻,
因此罔顧妻子的阻攔,應是前往報名熄滅森林大火的義勇軍,離開了家庭。
妻子珍妮特失望落寞之餘,也絕對不再被家庭的枷鎖束縛,
擺脫家庭主婦的身分,找到一份游泳教練的工作,
並且結識有意追求她的富商華倫,讓她彷若回到萬人迷的少女時代,
光明正大地展開一場忘年之戀。
這一切,做為孩子的喬伊都看在眼裡,
對他而言,若把父母拆開來看:
他或許支持著父親去追逐自我的人生價值,
也不反對母親擺脫早已無愛的夫妻關係,接受新戀情的追求。
但在他內心深處,總是不停的有著親情的呼喚,
期許著有朝一日,父親、母親、以及自己,能夠一如往昔的甜蜜生活著,
縱然所謂的甜蜜,可能從來都只是一種表象,那又何妨呢?
只要能夠見到父母兩人走在一起,彼此相視而笑的畫面,
就是喬伊最大的心願。
電影最終所安排一家三口拍攝全家福照片,正是如此的意象:
拍照何其簡單的動作,但對早已陌然的一家人而言,
竟是如此遙遠的距離。
電影中,有兩個橋段讓我印象尤其深刻:
首先,富商華倫提到自己駕駛私人飛機在空中聆聽鳥叫聲的經過。
為了讓鳥聲聽得更為清晰,他在空中做出關閉引擎的危險舉動,
宛若賭命一般,為的只是一圓自己扮演天使的夢想。
(*天使漫步在空中不需要引擎,才能聽到最悅耳的鳥叫聲。)
對比著傑瑞不喜從事掙錢的工作、跑到火場追逐人生的價值,
在在的告訴我們:
工作職場與人生目標的追尋,其實根本是兩碼子事,
希冀在工作中找到所謂的做人價值,無疑是緣木求魚,
因為場域中根本就不存在夢想這回事。
(就好像劇中珍妮特以為華倫係順著自己的人生價值致富,
但華倫隨即否認,說著人生目標都是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中獲得。)
換言之,工作就只是為了賺錢,
試圖在當中肯認自己的人生價值,或都只是一種奢談。
但人並非只是為了證明自我而存在,一旦有了家庭之後,
家庭圓滿的重要性,就該取代個人自我實現而存在,
於是乎,追尋人生目標的初衷,勢必也得妥協在工作賺錢的籲求之下,
這是最現實、卻也必須去面對的課題。
無法看清這層關係,無疑將家庭關係置於懸崖的當口,顯得是搖搖欲墜。
其次,當傑瑞從森林大火中平安歸來,
發現珍妮特已在外地有了寓所,疾言厲色的指責妻子耐不住寂寞,
認為是第三者華倫引致彼此走向分居離異的道路。
但珍妮特隨即反駁,挑明了出走與他人無關,
而是兩人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問題,已然到了無法共同生活的地步。
妻子的說法,多少點破了夫妻感情不睦的關鍵點:
究竟是第三者的介入、導致了夫妻情感出現裂痕呢?
抑或兩人本來就存在著相處上的鴻溝,第三者充其量只是趁虛而入而已呢?
基於人性怯於坦承自我的過錯,
擅於以找戰犯的方式來合理化破鏡難圓的窘境,
相信了第三者是元凶的,始終佔了多數...
但倘若自我願意靜下心來捫心自問,
在與對方的愛情關係中,真的讓彼此同感快樂嗎?
想著答案的同時,或許解答也將更加清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