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議題是當前政府期欲推動的重大政策之一,
其中,又以衛福部與勞動部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
因著職司之故,自己接觸到不少關於長照2.0的資訊,
恰好可茲做為"失控的照護"書評的對照註解.
先談談本書的核心論點吧!
一名殺害四十二位老人的嫌疑犯,在法庭上非但沒有絲毫的悔意,
反而認為其所秉持的信念,他稱之為"消失照護"的手段是正確的.
所謂的"消失照護",乃意謂著當家中長者已經成為整個家庭的累贅時,
得以採用近似於安樂死的模式,送其上路,以了卻家中照護的負擔,
這對於彼此(老者與少者)而言,基本上都是一種解脫.
換言之,嫌犯自認為其所做所為是功德無量,
然因著社會固有倫理道德價值觀的緊箍咒,
終究面對這具有某種程度正當性的論述,還是得給予死刑的判決確定.
箇中孰是孰非的論辯激盪,遂成為本書最為精采的情節鋪陳.
論辯過程中最經典的對比,莫過於存在著一種階級差異的價值落差:
故事中,檢察官將其父親送往高級的養老院,
從此也鮮少與父親有交集,甚或最終父親告終,
也只是以一種"知悉"的態度淡然看待之,
對檢察官而言,他認為此舉(送到高級養老院)已是盡到了該有的孝道.
是故,當他聽到嫌犯因著照護父親的疲憊感,進而動了殺機的理由,
感到何其不可思議,並壓根的認為,這在道德上根本是嚴重的瑕疵.
然而,從嫌疑犯的角度來看,為了照顧父親,只能介護離職的全心照料,
從一介青年操煩到老態龍鍾貌不說,還經常性的受到失智父親的言語辱罵,
對他而言,眼前的那位老人,已不再有任何父親的形象,而更像是個惡魔,
加上父親在清醒之際,曾央求嫌犯送他上路,
更讓其認為賞他一死,其實只是遂行了父親的遺願,何罪之有...
連同著故事中一位照顧失智母親的單親媽媽,
同樣因著親身照護而妥協了自己所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當中所突顯的,是一個"孝道外包"與否的概念...
檢察官經濟優渥,選擇了以孝道外包的方式,將父親送到養老院,
因著係屬高檔享受,讓他可以自我安慰式的,認為已盡到了應有的孝道,
於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便解決了原是道德層面的惱人問題.
相反的,嫌犯與單親媽媽就沒這樣的好運氣,
因著經濟弱勢之故,既請不起居家看護,自然也不可能送長輩到養老院,
只能親力親為,承受著老年照護的種種苦楚,一步步犧牲著自我幸福的全部.
兩相比較之下,反形成一種道德上的弔詭現象:
"親身參與者心力交瘁,而置身事外者輕鬆寫意"
這正是孝道外包現象最具有論辯性的爭點.
就如同書中,個人認為最經典的一段話:
"在洞底的絕望,若未曾掉落,是完全無法了解的",
試問富可敵國的蝙蝠俠,
又怎麼能理解一貧如洗,長居地道的班恩之苦呢?
近來偶然看到一本新書"做工的人",封面是這麼寫著的:
"這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活著的,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
位居上位的,皆是社會中的菁英分子,
他們多半就像是本書中的檢察官一般,未曾親身經歷過老者照護的種種,
如此活在雲端上的人,其所研擬出來的政策,又怎麼可能貼近醜陋的真實呢?
堂而皇之的大話從不缺乏,真正願意撩起袖子苦幹實幹者,幾希矣...
好吧!回到我對於台灣長照2.0的想法,為何我所抱持的,是一種悲觀的預期呢?
不論是旗艦店,專賣店,乃至於在地的柑仔店,
其所想像的政策意向,是一種"居家照護,在地老化"的想像,
就好像是我們托育體系一般,白天上班送至照護機構,晚間下班接長者返家,
希冀解決的,是日漸嚴重的"介護離職"問題.
("介護離職"乃指為了照顧家中長者,不得已只好選擇離開職場的現象)
想像是美好的,現實則是殘酷的,其中問題的癥結點在於:
當今台灣青壯年世代,
普遍是毫無意願與長者同住,甚至壓根不想去料理長者的一切,
基此,何以過去外籍看護政策如此受到青睞,就不難想像了,
因為除了孝道可以外包外,外勞甚至還被當成是家中幫傭,得料理所有家務.
未來若以定點的照護系統來取代居家外勞,
尚須讓自己勞心勞力的長照政策,如何受到多數人民的青睞呢?
面對著難以實踐的長照政策,弔詭的是,
截至目前為止,尚未見到民意有著絲毫的反潮.
這點倒也是容易理解的,就如同本書中單親媽媽的心境:
"底心下的真實心聲,是感謝著嫌犯幫她殺了母親,
無須自己手刃至親,便能夠重新追尋個人的幸福...
但在檯面上,還是得報以譴責之語,畢竟對社會而言,
那可是自己的弒母仇人,怎麼樣也得表現出仇視貌"
諸此到處存在的"偽善",
相信在未來將是壓垮長照政策的最後一根稻草,
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延伸閱讀:
人魚沉睡的家--東野圭吾--[心硯書評]--愛你,直到靈魂逝去的那一霎那
解憂雜貨店--[心硯書評]--客觀環境的物換星移,不變的,始終是親情的篤真
湊佳苗-反轉--[心硯書評]--書迷自我映照下,殺人兇手的諸種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