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將湊佳苗的著作歸類為推理小說,還不如將之視為社會寫實的創作,
而其所呈現的"寫實",絲毫不需要任何情節的偽裝或轉譯,
往往是超直白,一針見血的就在字裡行間當中浮現,
堪稱為在日本作者當中,針砭社會議題最為鏗鏘有力的一位.
本書以三名高中女生為創作題材,透過三種第一人稱的敘事,
交錯的編織出彼此互動的心境,以及其關係下所建構出來的情節場景.
深入淺出的,娓娓道出三位堪稱為閨密摯友的情誼真偽,
某種程度,其實與自己所認知的"閨密",存在著程度上的相似.
"閨密"的素材,近年來頻頻的成為電影界取材的焦點,
從"小時代"系列開始,電影"閨密",金馬強作"七月與安生"...
講述的都是閨密之間濃得化不開的不變情誼.
然而,我始終認為:那種所謂"情比金堅"的閨密情,
實際上根本就是建基在一種相當脆弱的信任基礎之上,
我不敢說這是女性間相處之必然,但不可諱言的,
所謂的閨密友誼,確實極其容易因著某些極小的誤會而瀕臨破裂.
一如本書中的敦子與由紀,因著一紙短篇小說(小夜走鋼索),
彼此就得以產生出"誰洩密","在諷刺誰"等種種猜忌與狐疑心計,
即便該篇故事的初衷何其良善,但放諸在未知對方心意的閨密之間,
卻足以成為彼此深厚感情撕裂的關鍵因子,令人實在費解.
從現實的經驗來看,類似的情節,
當彼此基於某種認知謬誤而斷絕往來,陷入彼此為戰的狀態後,
一朝真相大白後,發現原是誤會一場,雙方又可以破涕為笑,
瞬間來個大和解般的擁抱,禮讚著彼此姊妹情誼的珍貴,
這就是所謂的"閨密情",頗ㄏ....
或只能說身為男生的我,壓根不懂得女生相處間的眉角吧!
其次,我認為本書中最值得讚許的,
是湊佳苗完美的將"危險17",也就是青少女階段的心靈成長,
作為最擬真化的文字呈現.
正值於青少女時期的行徑,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種"跟風"的思維,
哪個同學做了自己沒做過,但卻曾經想過的事情,
就容易成為眾人景仰的對象,並且企求仿效的機會.
於是乎,當紫織提及見過死亡情境,
驅使得敦子與由紀希冀直擊死亡瞬間的誘因,
積極的想盡各種方式,期待著儘快能夠見證死亡經過.
然而,在追尋的過程當中,傳統道德倫理,以及個人本於良知的忖度,
一步步的將其從邪惡的念頭,返航導回普世的價值觀當中,
逐漸的理解到,死亡並不有趣,見證死亡過程也毫無優越感可言.
諸此的心境轉折與價值激盪,基本上正是青春歲月的淬鍊當中,
所必經的一場正邪善惡的洗禮.
類似的議題激盪尚有許多,
諸如言語霸凌,身體交易,構陷牟利等青少女時期所衍生的社會問題,
在書中或多或少的皆有涉獵,可說是原原本本的將青少女諸種行徑,
真實還原於書間的各情節當中...
"危險17",危險之處,不在於離經叛道式的念頭,
而是那種反覆心思,那種轉瞬間即能夠從正到邪的善變,
才是最值得大眾去關注的焦點.
畢竟,她們終究還是孩子,未必希冀其朝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軌跡前進,
但總是期待著某種善念的牽引,能夠讓她們明辨社會中無可否定的絕對善惡.
(道德上的善惡,可以逾越,畢竟那只是社會用以判別個人道德瑕疵與否的規範;
法律上的對錯,不可僭越,因為律法的剛性,是沒有任何裁量空間可言的.)
最後,我覺得書中最棒的一點,是當中寫出了少女有別與成人的率真:
當由紀將經典故事"蟹猴大戰"做了結局改編,
從一團和氣的"大和解",改成為殺氣騰騰的"大復仇",
惹來了醫院管理者的指責,認為故事是說給瀕死的病童聽的,
應該要說一些美好的故事,讓他們對人生持續充滿希望,
而非要打要殺的,讓他們陷入對死亡的恐懼中...
然對於由紀的認知而言,病童都罹患絕症,根本生存機會微乎其微,
為何要透過編織美麗的故事,來模糊即將死亡的事實呢?
透過講述死亡,讓他們提早領悟死亡的狀態,不是更有幫助麼?
反觀現實社會,類似情境也是到處存在著:
每每哪個名人罹患癌症,總會被塑造成為是"生命鬥士",
好似每個臨終病人都像是鋼鐵人一般,
再痛的化療都毫不在意,面對死亡也都坦然於心.
藉以作為其他病人的表率,以鼓勵他們勇敢對抗病魔.
然而,那所謂的"鬥士",是真的麼?真那麼不怕痛?不怕死?
算了吧...我看多數根本都怕得要死,
甚或因著恐懼化療的劇痛,而選擇令人莞爾的民俗療法,
最終橫豎都還是難逃一死...
既是如此,把他們塑造成英雄做啥?誠實點不好嗎?
我想,這正是書中由紀的初衷,凡是直來直往才最真,
但可惜啊,這樣的率真,往往只會發生在青春歲月,
隨著人們逐漸長大,總是多了偽裝,而少了點真實,
想悖離這樣的人際法則,難啊...
是故,年輕人啊,該好好的把握自己的青春年少,
因為這或將是一己能夠說真話的最後時光了...^^
延伸閱讀:
人魚沉睡的家--東野圭吾--[心硯書評]--愛你,直到靈魂逝去的那一霎那
解憂雜貨店--[心硯書評]--客觀環境的物換星移,不變的,始終是親情的篤真
湊佳苗-反轉--[心硯書評]--書迷自我映照下,殺人兇手的諸種面向
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活在懊悔陰霾中,無疑的是人生最深沉的淵藪
告白 (Confessions , 自白 , 母亲) -- 再冷,也不該用別人的血來暖自己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湊佳苗-- "寧殺錯,不放過"的劣質媒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