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歇業,總令人感到不勝唏噓,
您或會從宣布結束營業的那一刻開始,
回顧自我過往與其交錯的點點滴滴,
想著多少是否憑藉一己之力,能夠力挽狂瀾的延續老店的生命。
諸此『斯德哥爾摩式』的心情不難理解,
但大家是否可曾思考過,當初老店何以會走上歇業一途的緣由呢?
以電影中的動物園為例,
當代人普遍不再認為將動物們齊聚一堂的喙養方式是合乎人道的,
自然對觀賞囚籠內的動物也就興趣缺缺,
復以娛樂趨勢的變遷、加上養育動物所需的龐大成本,
皆是引致動物園由盛轉衰的因素。
換言之,歇業的決定,乃經營者與消費者兩造間共同決定所引致,
只是呼應著時代的推移,著毋庸議,
若再存有任何的死裡掙扎之圖,恐也是徒勞無功。
既然當前產業已不合乎需求,強留下組織內原有的基層員工,
使其不時得面對有一餐沒一餐的擔憂,還不如就按照既有的勞動契約執行,
悉數給足資遣費並輔導轉職,都比賴在搖搖欲墜的事業單位強。
然而,諸此電影情節總是多了點社會主義式的關懷,
以老員工對於原單位割捨不掉的感情,訴諸於一種類似『情緒勒索』的方式,
抵制一切歇業的決定,也全然否定新單位所給予其就業上的轉職保障,
不惜任何成本、就是要保存舊有的全貌,
違背了最初的勞動契約,也導致新的開發案停滯不前。
這樣的焦土政策,真的合宜麼?
相信一般影迷的反應與我相仿,
對於惜情、宛若一家人的老員工們,存有著無限的同情。
但這樣的心境所呈現出來的,卻可說是對於社會契約制度的普遍不信任,
對資本主義來說,顛覆契約效力的做法,將使社會陷入崩解的危機當中。
電影特別以嫻熟法令的律師角色,投入到抵制動物園原址新開發案的情節,
某種程度是更加具挑戰當前契約體制的印象,
試圖突顯出體制本身所帶有的階級趨化,
不自覺的投射著『法律是為有錢人服務』的印象,透露對契約規則的失望。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不過呢,本片值得令人喝采的是,
儘管以老梗情節起始,但卻不走基層對抗高層的階級老路,
而是在兩造對立的氛圍當中,尋求共贏的解決之道。
選擇以更改原有渡假村的規劃上,增加生態動物園的區塊,
致使財團博得綠色企業的美譽,動物改以野生放養獲得自由,
而員工則能夠繼續發揮其專業,可謂之一舉數得。
端看當前台灣面對著環境保育與經濟開發之間的戰爭,
屢屢出現那種抵死不從的焦土策略,杜絕一切開發行為的零和思維,
是不是一種對各方的最適解答呢?值得相關人等值得進一步省思。
本片取材新穎,情節幽默逗趣,
由真人扮演動物、開起動物園的故事,創造了更寬廣的戲劇想像。
當中也不乏注入新興科技的元素,
憑藉著一部無意間拍攝的『北極熊喝可樂』的短片,
上傳後風靡全國,讓門可羅雀的園區頓時成為觀光熱點,
多少也呼應了當前的網路潮流:
『會不會紅,從來都是沒有規則的。』
世界因著網路,逐漸走向了功能性的趨化,
本質為何已不再重要,只要能夠真實的娛樂到消費者,
縱然是隻假的北極熊,又何妨呢?
真與假的界線,早已模糊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