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某種贖罪的心態,為了讓自己所珍視的人獲得快樂,
經常會以擴大自我處世原則的容忍度為宗,
即便過程中存在著悖離道德規範行徑,也再所不惜。
如此謬誤認知下的錯愛,關起門來,
或許尚能維繫著表象的和平,呈現出一家和樂的樣貌;
一旦陽光照射進來,被迫需要面對世人的道德批判下,
箇中原初自以為是的溫馨與關愛,頓時變成為家醜,
基於家醜不得外揚的原則,只能盡其可能的包庇掩護,
務必讓真相石沉大海,
也不願見到當事人因事件曝光而遭受傷害。
其中的真情流露,或許是最真實無偽的關愛,
但某種程度也是陷入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錯置同情所引致。
本片的卡司陣容堅強,由Erick Zonca執導,
Vincent Cassel與Romain Duris兩大性格男星聯手演出,
但沿襲著法國懸疑劇情片一貫的沉悶陰鬱風格,
致使在觀影當下,陷入到呵欠連連的窘境。
一直到了最終階段,當真相揭曉之際,
才能體悟到劇情翻轉又翻轉的一點餘韻。
坦白說,假若本片能夠更朝著商業電影的拍攝手法詮釋,
讓情節之間的高低起伏更加鮮明,
就故事鋪陳上,其實頗有讓人耳目一新的亮點。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警探方索承辦一名男孩丹尼的失蹤案,
丹尼父親在海外跑船,丹尼失蹤不久隨即出海捕魚,
母親索蘭則在家負責照顧智能障礙的女兒,
表示對案情一無所知。
警方循線找到丹尼生前的法文教師楊恩,
認為他的行蹤交代不清涉有重嫌;
而楊恩確實舉止古怪,頻頻的偽造丹尼筆跡,
持續寫信給丹尼的父母,不知意欲何為。
就在丹尼父親上岸後,終於讓案件的偵辦有所轉變。
原來楊恩並無涉案,他之所以顯露出種種讓人懷疑的舉措,
乃因為將這起案件視為自己小說創作的素材,
才透過寫信的方式,希冀端看其父母與警方有何反應,
藉此將一切寫入自己的小說當中。
而在警方逼問下,丹尼的父親坦承在意外的情況下誤殺丹尼,
原因在於丹尼意圖性侵智能障礙的妹妹,
父親期欲阻止、在扭打過程中不慎推倒丹尼,使其撞擊硬物而亡。
正當一切看似結束之際,沒想到冷不防的,
最終在方索探視索蘭的過程中,有了徹底的大翻轉:
其實真正性侵女兒的,不是丹尼,而是自己的丈夫;
而且次數還不只一次,幾乎每次準備出海的前夕,
都會在自己女兒身上逞獸慾。
索蘭始終選擇隱忍不發,乃截因於她在過程中,
看到了女兒享受性愛的歡愉表情;
基於對她的愧疚,讓她認為這悖離倫常的行徑,還是可以被容忍的。
直到丹尼在無意中察覺父親的獸行,為了保護妹妹,
才與父親發生衝突,不幸遭到錯手殺害。
但為了家庭和諧,在警方偵辦的過程中,始終選擇了沉默...
其實類似於索蘭的心境,在父母的心中,經常存在著。
或許忙於工作、或者經濟上的貧乏、或者夫妻關係不睦,
總是不免覺得對孩子有所愧疚,希冀以各種補償方式來贖罪,
一方面是給孩子的實質恩惠,另方面也是冀望藉此降低自我罪惡感。
就好似劇中方索對於販毒兒子的容忍一般,
儘管自己身為執法的警探,然面對著兒子一次次販毒行徑,
卻總是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包庇,
即便他自知那是種錯誤的溺愛,卻始終無法鼓起勇起把孩子法辦。
又或者像是東野圭吾筆下的"新參者"(SHIN ZAN MONO),
多起殺人案的最終兇手,居然只是為了滿足兒子經濟上的慾望,
繼而做出虧空公款、乃至於殺人的行徑。
其實所有諸如此類的溺愛,只要看清,
皆能循著正軌回歸到符合倫理規則的道路上;
可惜的是,任何事情一旦碰上了親情,沾上了愧疚,
一切都將不再清晰,從而讓人迷失在其中,無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