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公辦都更動 選22處7年完成-民視新聞--YouTube
台北市近來備受矚目的聯合開發住宅開放為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
以及後續為落實居住正義的22處公辦都更計畫,紛紛遭遇了原住戶與當地里民的抗爭,
他們的擔憂之處,扼要彙整一下:
1.怕被貼上貧民窟的標籤,導致房價下跌;
2.擔憂住戶來源複雜,導致治安轉壞.
針對這兩點,我個人的觀點認為:
一切都是因著個人利益與社群意識之間的矛盾而起...以下是我的見解:
聯開宅出租引反彈 林洲民批自私-民視新聞--YouTube
1.房價下跌的疑慮:
我覺得首先得建立一個觀念:在種種社會運動的催化下,或許是大家對於房價問題鬱悶已久,
總是很直觀的將"有房=炒房=投資客"做一個等同式的類比,
好似擁有房產者(尤其在台北市),就是高房價下的受益者,
就該是被眾人批判的指標.這顯然是種謬誤的刻板印象.
不得不承認結合房仲炒房的投機客不少,
但其實絕大多數擁有房產者,或來自於祖上的餘蔭,或是自己點滴累積掙來的,
總之就是再普通不過的一般人而已(差別只在於他有房...)
許多批判那些住戶自私的人,會以"自住與否"作為攻訐的焦點,
認為如果非投資用的自住,則房價漲跌,對其根本沒差,因為他們不可能做買賣,
但捫心自問,如果您的某項資產,因著公共政策的執行而貶值,
縱使您不會賣,但是否能夠無動於衷,當個沒事人呢?
畢竟這代表著自己的總資產可能縮水...
更況許多住戶甚至可能都還揹了不少房貸的前提下,
要他們面對如此的未知,心下自然是恐懼的,這點或該有著更大的同理心予以包容.
(當然,變成公共住宅後,房價究竟是漲或跌,還需要有更專業的分析師來鑑價...
但倘若真的因此下跌,要貸款的住戶們,面對跌價的房子,還得心酸的繳著貸款,於心何忍,
畢竟他們不是富可敵國的魏應充,而或只是你我周遭的親朋好友而已...)
一項公共政策的執行,必然有人受益與受害,而公權力要做的,
不是全然向著多數意見的一方蠻幹,而是該在儘可能的範圍內,
在執行政策的同時,對相應權益受損的民眾,進行合理的補償,才是兩全之道.
北市4大站聯開宅出租 租屋青年好心動--YouTube
2.標籤化與治安的擔憂:
會產生這樣的疑慮,也許廢死聯盟等團體多少得負上些責任,
因為他們經常喜歡用犯罪人的"身世可憐","家境清寒"等因素,來合理化其犯行,
久而久之,大家難免總有個刻板印象:"貧窮就容易引發犯罪".
然而,很簡單的道理:
"犯罪者多半出身貧窮,但反之並不亦然,貧窮的不等於會犯罪."
而且講白點,以台北市此次規畫的房租標準來看,真正貧窮者也租不起,
吸引到的族群,應該會是薪資待遇不差,唯事業剛起步,無恆產的青壯世代,
這個族群普遍學歷不差,知識水平也高,真有他們口中所說的那麼不堪麼?
顯然的,之所以會產生如此的認知差距,
截因即在於台灣正逐漸朝向壁壘分明的階級化邁進,
一個以財力劃分彼此的鴻溝,正逐漸的成型中:
每個人都藉由購屋地段的選擇,來定位自己在社會中的階級,
所居住的社區,最好有完善的保全系統,有與外界隔絕的公共設施,
以便於自己能夠隱身在隸屬階級之中,而無須與其他階級間有所往來.
當各該階級都據此而成為一股僵化的勢力,
彼此間因不熟稔所興起的隔閡,自然也就越見深化:
才會衍生出如今日這般:
"有房產者,視無房產者為賤民;
無房產者,看有房者皆為權貴"的謬誤印象.
倘若彼此間得以相互交流,從相處中認識彼此,
或許諸如標籤化與治安問題的擔憂,頓時也就煙消雲散了...
(記得之前曾有市議員踢爆帝寶豪宅內的公共空間,
其實必須符合容積獎勵條例,應該公開開放給所有市民,做為公開場域使用,
也就是說,大家原本都可以到帝寶裡頭去散散步,
但帝寶卻聘請保全人員在外頭站崗,讓人不得其門而入.
我在想,假若當初帝寶可以開放這些空間,讓市民能夠入內散步運動,
則或許連勝文就不會選得這麼辛苦了:
畢竟見面三分情,當您經常見到某個人,不但多了幾分親切熟悉感,
同時當初對於他的一些負面的公子哥刻板印象,說不定也就驟然消失了...
很可惜,階級間的僵固化,才引致了選戰中那些無情的謾罵與攻訐.)
猶記得Michael Sandel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一書的結論中,
"提到了當社會上一切事物都能夠用錢買到的情況下,將會是公民社會的一種災難."
因為這將使得資產階級不再需要政府的公共服務,一切生活所需,
皆可以仰賴著自己用錢來取得,讓資產階級不會再熱衷於公共建設與支出,
寧可自己活在用金錢堆砌起來的豪宅堡壘便罷...
另一方面,無產階級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與資產階級交流的機會,
久而久之,在面臨種種社會改革的當口,便很容易的將資產階級做為革命的目標,
總認為只要能夠推倒豪宅高牆,則社會就天下太平了...但顯然的,這絕非事實!
看看今日的台灣,似乎距離Sandel口中的民主災難,已經不遠了,頗令人擔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