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1歲男童凱凱慘遭虐死的憾事,

劉姓保母姊妹幾近人神共憤的暴行,已造成社會集體極大的創傷,

尤其是廣大因著上班無暇照顧幼童、萬不得已需要仰賴保母體系托育的家長們,

此刻心情想必十分沉重,難免不時會進入到相彷的悲劇情境之中,

設想著若是自己的孩子遭遇到同等的對待,會是多麼的無助,

諸此抑鬱恐懼的情緒,恐怕短期內都很難走得出來。

 

大家不禁都想問,究竟我們國家的托育體系,出了甚麼根本性的問題?

答案,或許就出現在劉姓保母的對話紀錄中,

其曾提到「凱凱沒有父母(母入監,父失聯)來巴結她,所以看到他就想揍,

『要不是為孫中山根本不想照顧他』。」

也就是說,她之所以擔任保母的理由,為的就是3萬元的照顧費,

而非出於對孩子們的關愛。說穿了,就是錢的問題。

 

試問,一個不存有愛、甚或根本沒特別喜歡與孩子相處的人,

單純只是將保母視為一種賺錢的職業,那種工作化的取向,

當孩子們出現哭鬧等正常情緒時,自然會顯露不耐,繼而就容易發生憾事。

縱使是面對自家孩子的歇斯底里,做父母的,有時都會受不了,

更況是毫無血緣關係、沒有龐大愛心當後盾的保母?

 

又兒福聯盟的陳姓社工,不也是相彷的情況麼?

能進入像兒福這樣的大型社福機構任事,基本上都是一等一的人才,

端看兒盟前幾年大手筆花上億於內湖購置辦公室,為的也是讓社工們的工作環境更為優渥。

試想,求學路途一路順遂的人,搭配上令人欣羨的勞動條件,這不就是典型「公務員」特質麼?

果不其然,報載陳姓社工的訪視報告都撰寫得相當工整,好似好學生的書面報告,

但字裡行間,就是少了點對個案的真實關懷,

居然連掉了四顆牙齒都毫無警覺,諸此報告有意義麼?

對她而言,報告根本也只是擔任大機構社工的例行公事而已,

相中的,還是背後的薪資待遇吧!

 

當然,「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

我們倒不必像檯面上的大人物,呼籲大家把勞務報償不成比例的現象,當成是在做功德,

但諸如社工、保母這種對「人」提供勞務的職域,絕對不能單純只是用工作的心態來看待,

背後還是得要具備服務人群的熱忱與關愛才行。

否則,一旦沒有愛,當工作陷入低潮,抑或是遇到職業倦怠的撞牆期,

面對棘手的個案,將更容易產生嫌惡感,繼而種下憾事的遠因。

(不少民代與意見領袖,在此事發生後,紛紛提出擔任保母除了證照外,

   還需要加入心理評估的環節,讓真正有愛的人進入到服務的體系中,

   才能更完善的保障孩子們的權益,筆者是相當認同的。)

 

「要錢,也要有愛」,對第一線的工作者尚且如此,

則更為廣泛的育兒政策,又豈能只有砸錢了事呢?

 

因應少子化,攤開歷任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對策,

幾乎清一色的都只是「補助、補助、再補助」、「加碼、加碼、再加碼」,

除了不斷競相比價的墊高津貼額度,就再無更有效的方案。

但廣泛補助的結果,就是讓更多相中「錢」的族群,投入到生育的行列當中,

他們顯非真正愛小孩,而是著眼於生孩子有錢可領,

至於那些實際領到的補助,到底有沒有實際運用在孩子身上,

抑或只是把孩子當搖錢樹,錢全部被父母拿去花用

(用於吸毒、賭博、喝酒等劣行,不在少數),這才是政府更該正視的問題。

類似的道德風險,其實各國皆然,但在拿不出更具體解決少子化政策的窘境下,

政府也只能自欺欺人的,用補貼政策了事,彷若自我麻痺的認為,

只要錢灑下去,就當沒事了,至於少子化,那就留待下一任再解決吧!

(一如減重,總是從明天開始!)

 

育兒的核心,是愛,不是錢!

檢視凱凱遭虐死一案,施虐保母與監督有所闕漏的兒福聯盟,

罪行固然首當其衝,但追究憾事的緣起,若非生長在不幸福的原生家庭,

孩子犯得著如此疲於奔命、宛若踢皮球般的轉介又轉介麼?

「給不起幸福,就請不要生」,這話或許讓人覺得刺耳,又或認為有某種歧視的意味存在,

但社會就是這麼現實,當代生養的客觀環境,比起過往都更形嚴峻。

對孩子沒有關愛的情懷,獨獨相中政府補助而生育者,最終只怕都不會是太圓滿的結局吧!

(*猶記得曾有位中研院社會所的研究員,提出「讓非婚生子女誕生」的研究結論,

   藉以解決當前少子化的危機,我只能說好傻好天真,

   要未婚媽媽獨自扶養孩子,被統計數據沖昏頭,也不能如此糊塗,

   完全悖離作為學者應有的道德價值。)

 

如果少子化是主流趨勢,又何苦逆流而行呢?

「沒有愛、只有錢」的育兒政策,終究阻止不了下一樁憾事的發生,

望政府痛定思痛,為下一代營造更有愛的成長環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