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因著先前忙著畢業,以及接續著準備工作事宜的情況下,

本屆奧斯卡獎的諸多訊息與電影,並沒有多家的著墨與研究.

但說實在的,就我看過的幾部得獎大熱門當中:

諸如"瘋狂麥斯:憤怒道","神鬼獵人","絕地救援"等片,

其實我都不覺得有多好看(有機會再慢慢寫上述電影的影評),

大概是自己向來和奧斯卡評審的觀點總是不怎麼對tone吧!

倒是這一部由布麗拉森(Brie Larson)榮獲最佳女主角獎的"不存在的房間",

讓自己頗為有感,儘管還是認為該片所欲論述的焦點未盡全功,

諸如"媒體炒作八卦","面對強暴犯留下的孩子","禁錮後重歸社會的心態"等,

都是本片所想要去涉獵的焦點,只可惜,議題分歧化的結果,

就是諸種命題皆無法有效的去深化論述,有那麼點可惜了.

  

本片從一個五歲男童的觀點,用極其簡單的視角,去端看大人世界中的複雜世界,

從最初被禁錮在密室的單純世界,到最終得真實的去適應回歸社會的諸種眼光.

各家影評或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

包括小男童的想像力,母親面對回歸社會的焦慮等,

但甫為人父的自己,卻對於禁錮前後,母子關係所產生的微妙變化,特別有感:

當兩人被軟禁在密室時,母親與男童的眼中都只有彼此,

兩人相依為命的情境,讓彼此都無比珍惜著難能可貴的親情;

然而,之後被救出,回到了現實社會後,

母親面對著其父母的離異,父親對自己兒子的異樣眼光,

以及有感於自己的人生有著七年的空白,都讓母親顯得焦慮而無所適從,

進而對於兒子,也就相對的疏忽了,開始出現責難等負面情緒的發洩.

但相對的,小男童的世界,卻不因被解救出密室而有所不同,

依舊黏著媽媽,凡事都希冀以媽媽的意見為宗,

即便是媽媽不再將自己的心情視為唯一,

小男童還是始終如一,一廂情願的希望和媽媽相依為命;

甚至於在最終,當他們重新回到密室緬懷時,

從小男童一一向舊玩意告別的神情當中,

可以看出其對於那對被強制禁錮的歲月,有多麼的懷念,

原因無他,因為在那段日子中,媽媽與自己都是彼此的唯一,

而那彼此珍視著的唯一,是無可取代的至高幸福感.

 

我想,這部電影主要透過兩個衝突的命題,

去凸顯著當代世界倫常秩序運作的荒謬:

被視之為非法行徑的囚禁,反營造出最難能可貴的親情感受;

相反的,當一切回歸正常,所浮現的,反倒是種種親情間的漠然樣,

兩造情境間的差異,真可說是當代社會的一大諷刺啊!

 


Who would you most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 #MakeDinnertimeMatter | MasterFoods

這不禁讓我想起近日友人在臉書所轉貼的一則影片,

那是由MasterFoods公司所製作,發人深省的廣告.

廣告中分別詢問父母及其子女,最希望和誰一起共進晚餐,

父母毫不考慮的都說了自己的偶像,從名星到政治人物皆有,

但小孩子卻都同一口徑的,直是希望和自己的爸媽一起吃飯.

這不禁讓爸媽們既汗顏又感動,似乎有那麼點:

"征服了全世界,但失去了親情的慰藉,終究還是輸了..."的感慨,

頗令人有著潸然淚下的感動.

  

試問:您有多久沒與孩子共進晚餐了呢?

       在大人的世界中打滾了大半輩子,是否還記得打拼的初衷,

       其實或只是給孩子們多點真摯的關懷而已麼?

       回首過往,真的做到了嗎?

       還是迷失在大人世界中的種種道德潛規則了呢?

 

P.S.:以當今的親子間的社會現況為例,

       電影的前半段,母子兩人被關在密室中,與外界隔絕一切通訊,

       這就好似在網路時代中,遇到網路斷線時的情況.

       當網路無法連線,媽媽沒手機好滑,身旁只有兒子,

       才會真正和兒子來場親子關係的培養.

       而電影的後半段,母子兩人被救出,回到了現實世界後,

       就像是網路暢通的狀態,媽媽只會顧著滑手機來進行多元社交活動,

       對於兒子,或只會丟一台平板給他自己玩,成為時下普遍存在的3C兒童.

       也許...倘若有一天人類回到了前網際網路時代,才會恍然大悟的體會到:

       親子之間的感情,相較於網路的種種,才是最難能可貴的真摯.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