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OO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開始,
自己一直都還蠻喜歡"伊娃葛林"(Eva Green)這位演員,
所以舉凡她所演出的電影,大抵都會留意一下.
這部"富蘭克林",當初預告片一推出的時候,
感覺上整體電影氣氛還不錯,
只不過很奇怪的,這部片子上映後,好像並沒有得到多大的迴響,
甚或可以說是根本沒受到絲毫的注意,頗令人感到納悶.
不過,當自己觀賞過此部電影之後,大致上就明瞭了...
說實在的,電影在氣氛的營造上確實相當不錯,
有著既詭異又懸疑的超現實風格.
但說真的,整部電影確實流於冗長而沉悶,
並不適合做為娛樂性質之用,
頗需要花點心思來貫串整個電影片段間,那若有似無的關係.
電影主要圍繞在三個主人翁身上:John,Milo,以及Emilia:
首先,John因著小時候妹妹喪生的緣故,不願接受該事實的他,
將罪過投射到了父親身上,
藉此建構出以父親為首惡的另一個世界,
而其生存的目的,就是要除去這個惡魔,
但最終才發現:其實妹妹的死,與父親也不見得有多大關係.
(片中並為詳細描述其妹妹的死因...)
其次,Milo是個在感情上屢遭不順的男子,
原因乃因著其年幼父親過世時,
基於過度悲傷的自我防衛機制,
幻想出一個Sally的童年玩伴,伴其度過那痛苦的歲月,
但也因此讓Sally的身影始終在其心中揮之不去,
影響到Milo的正常人際生活,
最終還是得靠著自己鼓起勇氣來剷除該幻象,
才能夠回歸平凡的人生.
最後,Emilia是個藝術創作科系的學生,
小時候父親不告而別,對她小小的心靈造成創傷,
促使其將母親認知為致使父親離開的罪魁禍首,
屢屢用自殺等激烈手段來表達自己對此的不滿,
但在Emilia決心攤牌的情況下,
揭開了真相,然真相卻並非其所設想的那般,
根本母親一直也是與之立場相仿的,並非對立.
(電影同樣沒有明說Emilia的父親是因何離開,
總之就是連她媽媽也不知道原因的不辭而別...)
三段看似彼此不相干的故事,
其實卻在訴說著同一個觀念,那就是:
唯有鼓起面對事實的勇氣,才能夠發現真實.
經常的,當我們遭遇到人生的困境時,
或真相之殘酷令人難以接受,
抑或是不願去面對可能的真相,
往往會藉由猜想的模式,建構出自己所謂的"真相".
當該建構的真相與真實存在著偏差時,
真實與虛構的世界並行與進時,
相互之間的歧異性也就漸行漸遠,
最終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但這傷害...卻或可是根本上可以避免的,
前提是...只要自己當初願意接受現實中的真相.
換言之,或許真相往往是殘酷的,
但倘若沒有鼓起面對真相的勇氣,去面對真實,
其按著"自我虛構的真相世界"進行人生,
下場往往是更加悽慘而已...真的!
如此一來,還不如像俗語所云:"早死早超生".
早點看清事實,也好早點做自我的人生規劃,
才是面對問題的解決之道.
想到這裡,往往不免感到幾許悲嘆,
這就像是當代許多的父母親一樣,
其實明知兒女根本沒有孝順的心意,
卻又不希冀這樣的孝親大夢幻滅,
往往以"忙事業""有心無力"等等理由搪塞,
企圖為子女的不孝來自圓其說,
最終甚至當闔上眼的那一刻,
還抱著這樣的謊言進到墳墓內,殊是悲哀.
倘若能夠早點洞悉所謂的"養兒防老"乃天方夜譚的話,
提早規劃自我的人生,或許才能夠有不一樣的結局.
總之,真實永遠只有一個,當它殘酷的矗立在眼前時,
究竟是選擇掩耳盜鈴的自欺欺人,
還是勇於相視的勇敢面對,
就看自己的智慧如何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