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台灣現階段政黨競爭焦點,隨著兩岸關係和緩,已經從過去的「統獨意識型態」,轉變至經濟發展的面向,其中,又以「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儼然成為朝野相互間的攻防焦點。從2000政黨輪替始,自即將到來的2012大選,皆得以看出這樣的主戰議題趨勢。然而,筆者所納悶的是:在兩黨競爭極大化社會福利與經濟公平政策的前提下,何以貧富差距議題始終不見根本性的轉變,這是否意謂著存乎於貧富差距擴大的癥結因素,並非政策層面所能解決,而是另有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因素存在,此即為本論文所欲論述的問題意識所在。

    誠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所透露的「從經濟發展過渡至分配正義」的左傾演說,當國家經濟逐漸邁向已開發國家之列,除去福利政策的重分配結果,我們會發現經濟的M型化兩極端的財富積累差距實際上卻不斷的擴大,進而演變成社會上的階級相互敵視的問題,最終擴及至影響政黨能否持續執政的首要課題。對此,筆者認為,從社會學的觀點而言,當國家的經濟型態從「生產社會」邁向「消費社會」的趨向,因著人民消費型態的變遷,導致著資本累積的模式也正進行著相應的轉變,因而使得兩極化的經濟分配模式總是伴隨著經濟發展軌跡而極端化。基此,本文即從「消費社會」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行為模式變遷當中,如何導致了台灣社會的經濟階級極端化,並兼論其可能的改革之道,以求根本性的解決「貧富差距」這個當今政治面向中的首要棘手議題。

    本文的研究結果發現:消費社會下的消費者購買動機在於商品的社會性價值,而不再僅是物理性的使用價值。居於生產者角色的資本家正是利用這樣的行為模式變遷,藉由兩項非量化的剝削手段、以及一項銷售模式轉變下的附加利多(剝削1)商品價格與價值間的溢價;(剝削2)量產權限不對等的剝削;(利多1)品牌經營下的預購銷售藉此確立了資本家在消費社會下得以迅速進行資本積累的新興途徑,也成為未來在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待解難題。

 

關鍵詞:貧富差距、生產社會、消費社會、福特主義、後現代性

 

江欣彥,〈從生產社會到消費社會—論台灣貧富差距的變動軌跡〉,2011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百年民國—自由民主與兩岸和平之際遇」學術研討會,中國政治學會主辦,台中,民100.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